集結最新科普知識與健康潮流的新媒體平台。潮流,是種態度。維持健康的觀念永遠不會過時。潮健康為華人都會男女打造一個擁抱潮流、享受健康的全新「視」界。時刻追蹤《潮健康》,開啟通向健康幸福的時尚生活。
過往常聽到「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說法,如今在性別逐漸平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說法是否還成立?近期《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刊載研究表明,擁有「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traits)特質的男性,與更多的性伴侶數量呈正相關。為何擁有該特質的男性容易受到女性歡迎?研究認為這與人類與生俱來的「繁衍本能」有關。
2022-06-29
本土確診人數突破300萬,外界關心不只要擔心兒童染疫後發生「多重系統發炎症」(MIS-C),成人多重器官發炎(MIS-A)的病患也將陸續出現?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發文指出 ,雖然國內確診人數逐日下降,但確診後2至12週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的個案,國內應將出現相關案例。
2022-06-21
「肥胖」雖然有醫學客觀的定義,但對於體重過重者而言,一旦被貼上肥胖的標籤不但會加重心理壓力,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形成一種「體重歧視」的惡性循環?一份回顧研究指出,針對過重者的「體重羞辱」不但會導致皮質醇上升,還會讓他們加重濫用酒精、藥物來面對負面情緒或激烈減重,造成健康與性命危險。
2022-06-19
每到盛夏就擔心自己腋下「異味」難聞,影響伴侶觀感甚至是人際關係?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每10人約有4人受「腋下多汗」所擾。多汗除了散發汗臭味外,再加上頂漿腺(大汗腺)分泌出豐富蛋白質提供給皮膚表層的細菌,只要體溫一升高,細菌就會開始作用進而分解排泄出強烈異味的合成物質,即是造成「狐臭」的主因。
2022-06-19
確診後「喉嚨劇痛」,要避免吃哪些食物加重症狀?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首先建議避開「清脆鬆脆」的食物,例如地瓜片、薯片、餅乾,較容易刺激或吞嚥時因輕脆質地,引發疼痛感。
2022-06-07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目前雖以輕症者居多,但病毒仍可能對呼吸道系統造成一定破壞,如氣喘、過敏、肺阻塞患者需要格外留意。不過,患有「食物過敏」相關疾病的族群,卻與降低染疫風險有所關聯?背後的運作機制為何?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認為,該現象與人體內的「ACE 2」受器有關。
2022-06-06
Omicron大流行,與Delta相比侵犯肺部比例較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醫師受訪表示,呼吸系統可分為上呼吸道與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下呼吸道一般是指支氣管到肺泡這段部位。
2022-06-02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將產生何種併發症,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其中因罹患「長新冠」(Long Covid)導致的各種後遺症,可能將對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害。時至今日,學界仍無法確切解釋長新冠的發生原因。
2022-06-01
感冒與新冠咳嗽怎麼分?乾咳、乾痛要當心?目前新冠肺炎在台灣的確診越來越多,不過還好我們已經有其他國家的經驗可以藉為參考。依據外國的經驗來看,住院率、重症率確實有下降,而初期症狀通常有咳嗽、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流鼻涕、鼻塞、頭痛、疲倦、頭暈。同時,國外研究顯示Omicron病毒對肺部的侵略性較低,會是以上呼吸道的影響為主,肺部的症狀會比較少一些。
2022-05-28
周宇光醫師指出,從報載香港數據來看,兒童染疫死亡率高達0.35%。相較之下,台灣施打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的數據中,截至目前小於12歲因打疫苗造成的死亡率為0,而12~17歲每施打10萬劑為0.2個人,與香港兒童染疫的死亡率0.35%,差異達數十倍以上。顯示兒童施打疫苗對染疫、重症有明顯保護效益。
2022-05-23
Omicron確診人數預計將持續上升,不少輕症族群將面臨居家隔離與居家照護,家中常備藥品該如何準備也成為民眾關注重點。台大醫院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家豪醫師在社群分享確診後輕症可使用的4類緩解症狀常備藥品,並提醒確診民眾居家用藥的注意事項。
2022-05-22
雖然Omicron確診比例以輕症居多,不過,感染後引發的腦部神經後遺症,仍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已有相關研究指出,感染COVID-19會引起腦部發炎與慢性缺氧現象,而且並不只發生於重症個案,即使是輕症患者都可能深受其害。《自然》(Nature)近期刊載的報告則表示,就算只是「輕微腦部缺氧」,就足以造成局部中樞神經系統缺氧和能量衰退。
2022-05-17
「很多民眾覺得高血脂沒有明顯症狀、無關痛癢,其實,台灣的心血管疾病逐漸年輕化,膽固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旦正常動脈長時間暴露在高膽固醇之中,會造成血管逐漸硬化,一定程度則會引發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和周邊血管疾病!」
2022-05-13
電子煙外型酷炫、好攜帶的特點,讓其逐漸取代傳統香菸,成為癮君子的新寵兒。不少人深信電子煙對於人體的危害更輕;甚至有吸菸者為了戒除菸癮,從此投入電子煙懷抱。抽電子煙真比香菸更健康嗎?《eLife》刊載研究指出,電子煙不僅與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甚至可能造成身體「4種器官」的嚴重發炎現象。
2022-05-08
美國近日傳出一名男性染疫後,陰莖縮短達「3.8公分」;經醫師評估後確定無法再恢復至先前長度,消息一出引發各界譁然。事實上,新冠肺炎導致陰莖萎縮實為零星個案;與其擔心「小兄弟」因確診而變短,男性更應注意染疫後的「不舉」問題。此前《Sexual Medicine》刊載之研究即證實,感染新冠病毒後,確實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風險增加。
2022-04-29
為何喝飲料容易結石?其實,含糖飲料通常會添加果糖,而果糖會增加鈣、草酸鹽及尿酸的排泄,從而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根據一份涵蓋19萬名受訪者的的訪談數據發現,每天攝取一份以上的含糖飲料,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增加33%。其次則是喝可樂及酒精。
2022-04-27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2,000人,近期更傳出新北男童染疫不幸重症過世個案,引發社會憂心兒童染疫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醫師受訪表示,國內感染人數預期將持續上升,也會有一定的孩童確診比例。據現今社區傳染的趨勢,「強烈建議」兒童應施打新冠疫苗。
2022-04-21
新冠病毒本土個案連兩日突破380起,疫情將大規模爆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醫師受訪時表示,現今疫情態勢與去年不同,去年的Delta株重症率、死亡率皆高,而如今Omicron約99.79%感染者屬於輕症及無症狀,防疫策略亦須相應改變。
2022-04-10
平時水喝太少要注意!現代人工作普遍忙碌,容易忽略飲水的重要性。《歐洲心臟病協會》刊載的研究更證實,平時喝水太少恐增加血清中的鈉離子濃度,使心臟衰竭風險倍增39%。為改善上班族普遍飲水不足的現況,衛福部國健署提出「4大正確飲水方式」,鼓勵民眾多喝開水以維持身體健康。
2022-04-12
性行為不只是伴侶之間的魚水之歡,也被視為一種運動型態,過程中會增加熱量消耗與心率上升。不過,進行性愛時的身體會達到多大運動量?性愛是否可以當成幫助減肥的運動?男女之間是否有所差異?文獻回顧分析給出了初步答案。
2022-04-05
國內諾羅病毒大流行,造成腹瀉求診人數直線攀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僅2月底最後一周就有超過11萬人因腹瀉至門急診就醫,其中病原體陽性個案以「諾羅病毒」為大宗,高達94%被驗出諾羅病毒 。
2022-03-29
「攝護腺」可說是男性下半身的「生命線」,攝護腺除了攸關床上的「雄風」展現,更與排尿、製造精液等功能息息相關。隨著年紀漸增,男性在50歲後會面臨各種攝護腺問題,不僅影響性功能,也可能出現攝護腺癌,造成排尿不順、頻尿、尿不乾淨等等症狀。
2022-03-31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2-03-20
回顧科學界的研究發現,「結婚」確實可以對個人健康帶來正面影響,而離婚通常會與健康狀況下降相連結。中國西安工程大學去年(2021)年曾針對235名離婚者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再婚者與離婚者相比,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更低、自我評量的健康狀況更良好。
2022-03-09
許多女性一天只吃一餐,卻仍面臨熱量「爆卡」的問題,根本的原因為何?簡鈺樺營養師說明,不少女性下午在甜點店吃下午茶、晚餐只吃少量蔬菜,容易忽略體脂偏高、營養素攝取不足等問題。
2022-03-13
現代人長期久坐或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膝蓋退化的原因之一;激烈或錯誤的運動方式則會使膝蓋過度磨損,引起十字韌帶(ACL)撕裂、半月板撕裂、軟骨損傷的嚴重傷害。《潮健康》根據運動醫學相關論文研究,整理5種最常見易造成膝關節受傷的運動。
2022-03-12
資深藝人巴戈16日晚間因胰臟癌辭世,享壽67歲。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惡化快速,一旦確診大多為晚期,因此又被稱為「癌中之王」;不僅是巴戈,近年國內外許多名人皆難敵於此病。醫師指出,胰臟癌因3大原因難以早期發現,而症狀表現也因腫瘤位置而有所差異。
2022-02-19
近年來低碳、減醣飲食盛行,許多人為了減重敬「碳水化合物」而遠之,將白飯視為讓體重上升的元兇。事實上,白飯具有各種健康益處,李琪中醫師受訪表示,白飯味甘、性微涼,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效果,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消化,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
2022-02-15
許多人在減肥時採取「少吃多動」,體重數字卻不見下降。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指出,少吃多動減肥法其實隱藏著兩大常見陷阱,第一是「吃的少但熱量多」,第二則是「過度節食」,建議多透過飲食記錄並適時諮詢專家,有助於增加健康減重的成功率。
2022-02-12
知名藝人蔡頭去年因肝癌就醫,近日驚傳因晚期肝癌離世。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肝癌長年為國人癌症主要死因,在109年十大癌症死因中高居第2位。義大醫院消化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醫師提醒,過往國人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比例高,加上早期肝癌無明顯症狀,高風險族群應注意定期追蹤檢查。
2022-01-27
衛福部公佈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達12萬1254人,較前一年增加5,123人。男女合計的「十大癌症」人數分別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癌症時鐘再次撥快11秒。
2022-02-08
冬天在家耍廢追劇,記得不定時起來走走!《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近期刊登的研究表明,長時間追劇、緊盯螢幕又久坐不起超過4小時以上,恐將增加血栓、靜脈栓塞風險。
2022-01-25
知名作家驚傳肝腫瘤長達14公分,究竟肝臟疾病是否有預先徵兆,自覺「火氣大」口臭,與肝功能問題有關嗎?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當肝臟功能衰退無法正常代謝時,產生的二甲基硫醚可能造成口腔異味。除了口臭以外,肝功能問題也可能引起噁心、嘔吐、沒有力氣、食慾不振等症狀。
2022-01-21
又是年末尾牙聚餐時節,吃下太多重油、重鹽的美食,容易造成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良。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年末聚餐料理大多是精緻飲食,常有高油、高糖、高鹽成份,享受佳餚的同時很容易攝取多餘熱量。
2022-02-01
時近尾牙及春節,大多數家庭會準備豐盛的料理與年菜。食物烹煮後如果先蓋上鍋蓋,是否能夠保持「真空」減少細菌與毒素滋生?毒理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表示,環境及食物本身都含有細菌存在,而細菌又有「好氧」與「厭氧」之別,只以鍋蓋隔絕空氣,未必能完全達到抑制細菌滋生的作用。
2022-01-31
想要順利「瘦身」,正確的飲食調整與適當運動不可偏廢。嫚嫚營養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運動前後的飲食與減重效率息息相關,運動前應避免空腹超過5-6小時,並建議攝取總熱量不超過200大卡的食物,食物類型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蛋白質為輔。
2022-01-27
年紀輕輕就有「肥肚腩」?當心未來發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別人更高!腹部肥胖被認為與內臟脂肪堆積息息相關,也是中風及心臟病高危險群。近期一項針對兒童、青少年、年輕族群的研究發現,嚴重肥胖的年輕人更容易累積內臟脂肪,動脈硬化的分數也偏高,顯示腹部脂肪可能造成青少年甚至兒童的心血管併發症。
2022-01-05
年末聚會,民眾喜歡相約吃火鍋、泡溫泉或小酌一番,要當心升高心血管問題甚至急性發作風險。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醫師表示,火鍋大餐隱含的高熱量,會使膽固醇上升,若有家族病史,則可能進而讓血壓飆高、甚至造成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增加。
2022-01-02
伴侶間分手或離異後,卻又發生了性行為,究竟合不合適?對於性觀念較為保守的台灣社會而言,大多數人可能認為十分荒謬;不過一份刊載於國際期刊《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中的研究則揭露,「分手後性行為」其實對「前」伴侶雙方皆有著積極的影響。
2021-12-08
上班族平日少動多吃,放假只想窩在家耍廢追劇?當心體重上升,不但可能造成肥胖,還會引起「胰島素阻抗」,導致糖尿病發生。國泰綜合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維常醫師表示,外送、聚餐、飲酒、含糖飲料等飲食習慣,易使熱量攝取過多,導致高血糖與脂肪堆積,也是年輕人口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2021-12-02
毫無疑問,若是將「性愛」視為一種「運動方式」,那大概是全世界最使人歡愉的運動項目之一。與伴侶的每一次性愛確實能燃燒一定程度的卡路里,但「人與人間的連結」是否能夠取代重量訓練、有氧運動等等鍛鍊方式?
2021-11-07
根據勞動部於2019年公布的數據,台灣的勞工工時排名世界主要國家中第4、亞洲第2,僅次於新加坡,可以說是國際認證的「過勞之島」。平時花這麼久時間工作,許多人一到假日就開始「報復性補眠」,好像不把工作日的勞累睡回來就心有不甘。
202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