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社會邊緣人嗎?小心長期孤立感傷心又傷腦。(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文/潮健康
當「邊緣人」更傷腦? 孤獨感增加癡呆風險、傷害大腦白質
身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當沒有親友陪伴在側,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偶爾當一回「邊緣人」或許能得到片刻自在,但有不少研究證明,長期的孤獨感可能造成對身心不利的後果,包括步入老年後的癡呆症風險增加、認知功能下降;以及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刊載的研究指出,孤獨感隨著新冠肺炎的廣泛傳播而逐年上升。研究團隊評估近2308名受試者的腦部結構,發現主觀認定自己為「孤獨個體」的人(過去一週內有3天以上感到孤獨),與不自覺孤獨的受試者相比,執行功能變差、總腦容量較低,且腦部「白質」損傷程度較高。
研究作者Joel Salinas表示,65歲以上長者往往一個人獨居,加上近年居家隔離政策的實施,使得長者缺乏家人的關懷與長照機構的照護。「試想當長者獨自外出,必須冒著確診的風險、且可能找尋不到回家的路。心理因素的孤獨感導致腦部退化,其後果不容社會大眾所忽視!」
老年獨居引發慢性壓力 孤立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疾病
孤獨感不僅造成「無形」的心理問題,《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更表明,美國老年女性的社會孤立,與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約有6萬名65~99歲女性參與研究,且先前並無相關心血管疾病病史。經過約8年的隨機訪問,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孤立(意指因缺乏照護而使長者必須獨居的狀況)與心理孤獨感,使嚴重心血管事件風險分別增加8%、5%。與沒有孤獨感的女性相比,孤立女性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上升13~27%。
研究團隊表示,社會孤立與孤獨感經常伴隨著慢性壓力,並透過神經刺激導致內分泌失調、擾亂神經自主功能,最終引發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慢性發炎被認為與動脈粥狀硬化等心血管事件存在關聯。此外,社會孤立者與孤獨者更可能吸菸、喝酒、缺乏運動、飲食質量也更差。這些因素都可能發展出更嚴重的心血管事件。
社會孤立恐成為「流行病」 影響將比「肥胖」更嚴重?
綜合上述2項研究可得知,社會孤立與心理孤獨,實際影響不容忽視。許多專家認為,孤獨已逐漸形成一種「流行病」,且隨著照護政策的缺失、求救機制的不足逐漸擴張。
美國楊百翰大學心理學教授Julianne Holt-Lunstad博士認為,孤獨感在日後將成為比「肥胖」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先前由Holt-Lunstad博士領導的大型研究表明,社會孤立和孤獨與「過早死亡」的機率升高有關。
德國心理學專家Maike Luhmann也指出,每個年齡層的個體都可能感受到孤獨,尤其對於無法離開家裡的老年人而言,受到的影響更甚。「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社會孤立引發的憂鬱症或心血管疾病,長期被衛生單位所忽視。更積極的介入措施是預防老年人成為孤獨個體的方。」Luhmann博士表示。
資料來源:
Evaluation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Older Women in the US
Loneliness: A Boon for Neither the Heart nor the Mind
本文經授權轉自:潮健康《當「邊緣人」傷心又傷腦! 長期「社會孤立」後果比肥胖更嚴重》
延伸閱讀:
鬱結難消? 新冠後遺症重創百萬人心理 運動助恢復「心理彈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