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常無所察覺,卻是個健康警訊,其中以肥胖最常見,且年齡層逐漸下修。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張文馨中醫師指出4大類原因,除了應針對原因改善,也可透過中醫調理治療!
2023-09-15
金針菇營養價值豐富,對人體有不少好處,不過因為吃了之後隔天排便往往能再見到金針菇,因此被戲稱為「明天見」、英文學名「See You Tomorrow」,這也不免讓人納悶吃了之後整個完整拉出來,是不是白吃了?
2023-09-13
網路上不少民眾討論分享,自己到書店、圖書館等就會有想排便的感覺,笑稱「比益生菌還有效」。這現象其實在各國都可能存在,也有人戲稱都市傳說,在日本也稱「青木麻里子現象」。
2023-09-02
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會被靜電電到,這除了和人體、物品電荷有關,也可能和健康狀態息息相關。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留意是否身體缺水或有疾病在身,並教6招避免靜電。
2023-08-31
孫語霙營養師表示,鹽水雞食材準備過程通常是經水煮後涼拌,營養較少被破壞,也不會因高溫使油脂劣變增致癌風險,熱量也較低,所選食材肉類大多是雞胸肉、雞腿肉、雞翅等,蔬菜類也非常多元,也有澱粉類,有的攤位甚至還有水果類,營養相當均衡。整體而言不論是對減重、健康都可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料理。民眾挑選食材也可以留意種類。
2023-08-06
濕疹到了悶熱的夏季,皮膚就搔癢難耐;有些從未發過濕疹的人,也容易在這樣的天氣、氣候下發作。其實濕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產生,並可能出現其他影響。澄觀中醫副院長闕麗容中醫師指出飲食禁忌、生活習慣、食療方法,也提醒遲未改善的患者盡早就醫檢查。
2023-07-31
微波食物民眾常擔心是否會有輻射造成致癌的風險,太常使用微波爐是否會有什麼健康疑慮,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其實該注意的健康風險另有別因,也教大家良好的使用微波爐,避免意外發生!
2023-07-27
喝水有益健康,不過民眾日常放在家裡辦公桌、放在公司的水杯、水壺,往往都過了一段時間才洗,有的甚至透明水壺已變成半透明。美國毒物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建議,民眾日常應定期清洗,並選擇可確實清洗的杯物,清洗時也可注意方式,更有助杯物清潔,維持身體健康。
2023-07-17
喝水對人體機能非常重要,不單單只是解渴。不過日常生活中即便多喝水了,水分往往也補充不足。其實飲水量也和各項因素有所關聯,並非喝到某個量就足夠。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簡鈺樺營養師教大家如何看飲水量是否充足、該如何補水,讓身體更健康!
2023-07-23
肌肉疼痛平時常見,但有時未必僅是單純的運動傷害,若出現其他合併症狀也得小心可能是橫紋肌溶解症,嚴重可能傷及腎臟、甚至危及性命。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警訊症狀以及常見原因,提醒民眾留意。
2023-07-13
對於性騷擾、性侵等性犯罪,社會較少關注加害者動機背後的原因,或許他們、或者是正在看文章的你也需要幫助,不過往往是在事件發生後才會正視或是被要求正視。
2023-07-06
民眾注重護腦,希望腦袋清晰,多會吃許多有利於腦的食材,不過難免也會吃進許多「傷腦筋」的食物。嫚嫚營養師指出常見有害於腦的食物、以及有利於腦的飲食模式,更有助養腦!
2023-07-08
端午節應景吃個肉粽,不過常常會有消化不良、胃鄒鄒等不舒服的感覺。嫚嫚營養師教大家可適度的多吃些助消化的食物,端午過節更沒負擔!
2023-06-22
維生素D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長期不足或缺乏可能影響骨骼肌肉、自體免疫、心血管、皮膚等系統,增加罹患各類疾病風險,如氣喘、癌症、冠狀動脈疾病、憂鬱症、骨質疏鬆、異位性皮膚炎、代謝症候群等疾病。近年更有研究指出維生素D控制體內多數組織中細胞訊息的傳遞,因此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細胞功能,如增殖、分化、凋亡等。
2023-06-24
不少人因為許多原因有張口呼吸的習慣,這看似簡單不過的習慣卻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影響。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建議有用口呼吸習慣的民眾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2023-06-13
喉嚨痛日常相當常見,通常不外乎是感冒、呼吸道感染所致。但視喉嚨發炎位置,也有可能引起致命危機,且並不罕見。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喉嚨痛若出現3種情況務必盡早就醫,因為很可能是「急性會厭炎」,是有致命風險的。
2023-06-05
睡覺時突然抖一下,是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情況,不過這情況有時干擾睡眠,有時在公司或學校出現這情況也讓人有些尷尬,更要注意的是,若有不尋常的抽動恐怕是疾病所致。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入睡抽動常見原因,並提醒出現異常症狀盡早檢查。
2023-06-07
上班族或學生等族群,中午飯後休息最常見的睡姿就是趴睡,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趴睡其實也講究姿勢,不良的趴睡姿勢可能就容易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提醒民眾日常可多留意。
2023-05-28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2023-05-19
汽水等碳酸飲料一般被認為沒營養,但其實不只沒營養還恐怕更進一步影響健康。劉怡里營養師指出碳酸飲料對人體的影響,並建議若喜愛這類氣泡刺激性的飲料,可以變換其他喝法。
2023-05-11
引起痘痘的原因相當多,不過鮮少人知道牙膏也可能影響,且盥洗順序也可能有關。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若嘴巴周圍或下巴痘痘不明的增長、遲遲沒改善,也可以注意牙膏及盥洗習慣。
2023-05-08
乳癌普遍被認為是女性疾病,其實男性也有可能會發生,且經常確診時比女性病人嚴重。國泰綜合醫院乳房中心主任蔡明霖醫師提醒,男性若有發現相關症狀也應有所警覺,及早就醫以利治療。
2023-04-02
頭痛、頭暈日常相當常見,感受相當惱人,除了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頭痛、頭暈的朋友要盡量避免部分食物,並指出頭暈常見原因,若有出現危險徵兆不要拖,盡快就醫。
2023-03-29
近期鬧蛋荒,不論是缺雞蛋或因為心理恐慌而搶購,都使得許多民眾買不到蛋。但是,真的非吃蛋不可嗎?劉怡里營養師指出蛋的營養和好處,並表示其實是可以改吃其他食物的!
2023-03-25
台灣常見的平民食材:地瓜,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價值,也被列為超級食材之一,不同的地瓜也各自有突出的營養,適合不同族群,隨吃法不同對健康的益處也有所不同。
2023-03-27
打呼看似小問題,實則可能影響甚鉅。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據美國一份問卷調查夫妻離婚原因,打呼就排名在第三。除此之外也可能影響到身體健康,如頸動脈粥狀硬化、中風等。改善可從日常著手,必要時尋求醫師協助。
2023-03-13
吃魚卡到魚刺、吃炸雞卡到小碎骨、吃蝦蟹卡到小碎殼,這些稀鬆平常的小問題卻可能帶來大麻煩。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民眾口耳相傳的解決方式其實並不建議使用,因為將可能越來越難排除。
2023-03-28
腳底的狀態若沒有出現疼痛等特別不適症狀,民眾一般鮮少會注意,不過若有觀察可能會發現有所變化,日常其實也可以多留意,有助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教大家從腳的顏色、痛以外的常見症狀來觀察。
2023-02-28
台灣人喝酒普遍更容易臉紅、喝醉,這種體質主要和基因、遺傳有關,也就是所謂的「酒精不耐症」,許多人認為多喝就可以練起來,但事實上恐怕越喝越傷身,甚至更容易引起各種癌症。嫚嫚營養師建議,酒精能避免則避免,真要喝也應養成更良好的飲酒習慣,以確保健康。
2023-02-05
守歲是過年的傳統習俗,象徵著辭去舊歲、祈求長輩長壽,不過民眾守歲時除了熬夜,也多會喝酒、久坐、大吃大喝等,再加上此時大多天氣寒冷,容易引起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等健康問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提醒,民眾守歲時也要注意避免相關風險,如此更有助身體健康。
2023-01-20
過年吃吃喝喝、享受人生,過完年後就得面對體重上升,這是不少人的困擾。劉怡里營養師表示,民眾普遍過年較少運動,進食量也比平常更大些,年後體重、體脂肪、腰圍都會增加,意味著胖的是體脂肪而非肌肉。通常體脂肪增加1%、體重約2~3公斤、腰圍約1吋左右。想要控制體重,年前、年中、年後都可以注意些小細節,做得越多,越有助控制體重。
2023-01-21
在暈眩門診中,「駕駛座暈眩症」相當地獨特,並非乘客容易暈車、暈船或暈機之「動暈症」,而是駕駛者正在操作交通工具時,常常會突然感到四周或眼前景物在旋轉,有人一緊張,緊急剎車發生追撞,有人誤打方向盤,造成擦撞或翻車,對於需要頻頻駕駛交通工具的職業,例如業務或司機,影響甚鉅。
2023-01-25
餐桌上常見的蔬菜之一大陸妹,又稱福山萵苣,為不結球狀萵苣,熱量低且水分豐富,水分約占整體95%,熱量一碗8分滿100公克僅約13大卡。與各類蔬菜相比,大陸妹的表現較為平凡,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好處,像是容易腹脹、脹氣的族群就可選擇吃大陸妹。
2023-01-31
男性蛋蛋變大可別沾沾自喜,若會痛可能為其他疾病,若不會痛很有可能是睪丸癌。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建議,若有發現到睪丸變大,可以自己稍微檢查一下,或盡早就醫檢查,以防睪丸癌。
2023-01-12
你是不是也有過,轉個身就忘了原本要做什麼、打開手機就忘了原本要幹嘛?這樣的「金魚腦」有人認為是健忘,也有人納悶是否有腦霧,也有人擔心是否為失智症前兆或將來可能失智。對此國泰醫院老人醫學主任黃柏堯醫師說明這三種問題不同之處的關鍵,並教兩種飲食防範,也提醒留意生活,以防失智症真的發生。
2022-12-25
生活中常會時不時發現「指甲起絲」的問題,指甲旁邊的皮膚跑起了一條絲,看了不舒服、又會勾衣服,想撕又不好撕,撕了又會痛讓人相當困擾。這究竟是缺乏了什麼營養?又是什麼原因所致?該如何處理?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一一說明。
2022-12-29
天冷之際民眾多會使用電暖器、電暖爐等設備取暖,不過需要小心的不只是低溫,溫差過大也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等疾病風險。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提醒,民眾開電暖器也要注意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並分享如何開電暖器更經濟實惠又事半功倍。
2022-12-24
坊間、網路豐胸的方式、按摩、飲食等百百種,到底哪些是真的有效?又為什麼同樣的方法她有效、我卻沒效?影響胸部發育的關鍵到底有哪些?今健康這次邀請到吳明珠診所吳明珠院長詳細為大家解析。
2022-12-15
民眾換新的衣物,通常是在出現破損、不常穿的時候才更換、丟棄。不過這類情況較少出現在內褲,也有人內褲破了會縫補再穿,其實這會有較高的機會出現私密處感染。日前就有民眾至今健康粉專分享,自己平時注重衛生,但因為較長時間沒有更換新的內褲,出現私密處感染的情況,提醒民眾多留意。
2022-12-10
民眾長痘痘多會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不過有時效果差強人意,過沒多久又冒出來,或許其實正是因為身體上火的問題並未獲得改善,不單單只是毛囊炎,需改善的也包括調理身體,正如民眾普遍有的觀念,長痘痘常是因為「火氣大」,那麼關鍵也就包括「滅火」。
2022-12-06
芹菜是台灣餐桌上相當常見的食材,不過其營養價值和對身體的好處,或許和胡蘿蔔等食材相比,民眾較為陌生。其實芹菜對血管保養等非常有幫助,甚至鼓勵部分族群可適度的多添加芹菜於料理當中。
2022-12-14
地瓜葉是台灣常見料理之一,在夜市小吃更可說是隨處可見。不過可別因為常見就小看了地瓜葉,其實它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特別是現代人天天用3C需好好養眼,又或是不少民眾容易有便秘情況、有防範腸癌的需求,吃地瓜葉都可以有所幫助。
2022-11-29
為了避免體味,民眾大多會使用香水、爽身噴霧、止汗劑等產品,不過坊間謠傳可能會增加致癌、傷腎等風險,也有人確實出現皮膚搔癢、紅疹等不適症狀。究竟這類產品是否真的會傷身?又該如何安全使用?來看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怎麼說!
2022-12-05
陰道發癢、出現分泌物、有異味是女性常見困擾,總讓人擔心是性病,又或是發生什麼事。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提醒,保養或清潔不當、免疫力不佳等因素,就容易發生陰道炎,日常留意相關風險,有助避免陰道炎發生。
2022-11-12
嫚嫚營養師指出10種海鮮,從研究數據來看膽固醇,同為100公克,魷魚卵1270毫克,小卷乾940毫克,小魚乾670毫克,鯔魚卵660毫克,鰹魚卵660毫克,蝦米650毫克,魚精囊440毫克,安康魚肝430毫克,魚肚350毫克,紅蟳180毫克。
2022-11-05
近期深蹲受到關注,不少網友討論認為深蹲傷膝蓋不好,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正確良好的深蹲並不會傷膝蓋,即便姿勢不良,影響也不會大到形成損傷。而若能作出良好的訓練,對身體有不少好處。
2022-10-23
味精是日常相當常見的調味料,不過隨健康意識抬頭,味精也不知不覺被視為某種有害健康的物質。究竟味精真的這麼傷身嗎?又為什麼沒吃味精的人還是出現健康問題?該注意的有哪些?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
2022-10-24
子宮肌瘤是婦科相當常見的疾病,多發生在30歲以上,常使得女性出現明顯經痛、月經量多、異常出血、暈眩、貧血等,也因為肌瘤壓迫可能時常出現便秘或頻尿等情況,甚至可能使得不孕。
2022-10-16
新冠病毒尚未完全平息,也將進入流感季,天氣轉涼也到了容易感冒的季節,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新冠肺炎演變至今症狀和流感非常相似、也與感冒雷同,此時更要留意,如有不適還是應盡早檢查,別快篩陰之後就直接認定只是流感或感冒。
2022-10-08
台灣氣候悶熱,男性朋友時常會出現陰部搔癢不適的情況,有時稍微搔抓一下便沒事,但有時卻一癢就停不下來相當惱人。對此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改善方式,若真的不行還是建議盡早就醫,以免形成更嚴重的感染。
2022-10-09
芭樂營養價值高、價格親民,整體CP值非常高,且雖營養講究多元均衡,但若是真的不知道要吃什麼水果才好,每天兩份水果中選一份吃芭樂也可以是個很好的選擇。劉怡里營養師建議,民眾日常可視自己的目的需求補充芭樂,也注意攝取份量及方式,更有助促進健康!
2022-09-30
不論是為了健康或體態,近年民眾多會避免加工食物,不過加工也視程度有所不同,其中「超加工」更是建議民眾盡量別吃的類型。簡鈺樺營養師分享食物分類,取得平衡更有助健康和瘦身!
2022-10-02
勃起的硬度不只攸關男人的面子及感情和「性福」,也跟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而勃起的硬度也有等級之分,低於水平之下,應特別警惕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2022-09-16
許多民眾會以提神飲料、能量飲提神,也有不少人養成了每日都喝的習慣,甚至也有人一天喝到不只一罐。小心,過量恐怕有傷身、甚至猝死的疑慮。嫚嫚營養師指出關鍵,不單單只有咖啡因,提醒若真要喝也得要有4個觀念,健康的喝避免傷身。
2022-09-18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2022-09-12
曾郁芳營養師表示,烤肉之所以香,主要在於高脂動物食材的油脂滴進高溫炭火中溶解,如五花肉、牛小排、香腸、培根等。但可別為了香就這麼烤,因為這香氣當中其實容易帶有名為「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的有害物質,吸入體內容易增加罹癌風險,且也會沾黏在食物上,不知不覺吃下肚。
2022-09-09
打呼相當常見,但也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高度關聯性,其不只容易使睡眠品質不佳、使得心力憔悴,更是容易提升各項疾病風險,同床的伴侶也容易受到波及。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就指出,日前一名婦人長期受失眠所擾,情緒焦躁不安、鬱卒、白天精神恍惚,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原來是因先生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致。
2022-09-10
B群是民眾對於提神常會想到的營養,不過B群的作用也不單只有這樣,有時候看各種醫生也常會被提醒「你平常要補充B群喔。」但B群也有不少種類,到底該怎麼吃?怎麼選?要吃哪一種?簡鈺樺營養師逐一解說!
2022-09-01
蝦類營養價值高,不只熱量低也具各種營養,對於減重、養生者是相當不錯的蛋白質攝取來源。而吃蝦時許多民眾也會有吃蝦頭的習慣,有人說營養,也有人說有毒,到底哪個說法是真的?怎麼吃蝦更健康?哪些族群較不宜吃蝦、吃蝦時需更留意攝取量?嫚嫚營養師一一解說!
2022-09-04
頭皮有味道是許多民眾日常的小困擾,為減少、消除味道,不少人會加強洗頭、使用去油洗髮乳、或是用味道較香的洗髮乳,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日常又可以如何保養以減少頭皮味道?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分享有助減少味道的方法及洗髮乳挑選原則!
2022-08-23
藝人艾成今(17)日上午10時傳出在蘆洲捷運站共構大樓墜樓,當場死亡並未送醫。事實上,艾成過去曾因罹患憂鬱症而暴飲暴食,不吃飯就發火,也曾因情緒憂鬱「中邪」的他,更產生輕生念頭,讓旁人相當擔心,友人甚至還24小時輪班守著他,怕他做出憾事,但王瞳卻始終不害怕,陪伴在他身邊,才讓他走出低潮。
2022-08-17
大蒜是不少料理當中的靈魂角色,相信也有不少民眾聽說過吃大蒜有益身體健康,或者吃大蒜配香腸,除了對味也更對健康有利。嫚嫚營養師指出,大蒜確實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不過對身體的刺激也不小,提醒民眾適度攝取,對健康更加有利。
2022-08-06
不論是為了省錢或是見底了,民眾常會將沐浴乳、牙膏、洗髮乳、洗面乳、洗碗精、沙拉脫等加水繼續用。不過這樣的使用方式真的沒問題嗎?會不會有什麼其他沒注意到的風險?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潛藏問題,建議還是盡量避免為佳。
2022-08-03
砧板是家中廚房的必備用品,功能單純,但若使用與清潔不當導致細菌孳生,可能會成為食品中毒的原因!今天食藥署要教大家砧板的正確使用與清潔方式。
2022-07-27
台灣水果豐富多元,不少民眾飯前飯後都會來個水果,不過在講究健康的現代,水果到底要在餐前吃比較好?還是餐後吃比較好?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沒有一定的答案,可視個人需求選擇水果和時間,若沒有特別需求就選個對自己有利的吃法、避免踩雷就好。
2022-07-24
減肥的方式百百種,但未必有所成果,這總讓人心灰意冷,嫚嫚營養師介紹幾種熱門、簡單、容易執行的減重方式,包括168飲食法、211飲食法、飲食順序等,結合三種飲食觀念,不僅有利減重也有助健康,讓減肥效果更加分!
2022-07-15
許多民眾習慣躺著滑手機,也有不少人有過手機沒拿好被砸到的經驗,這聽起來是有點糗的小事,但其實存在著失明的風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提醒日常應盡量避免,若真的發生並且未立即就醫,也應作好相關處置,注意相關症狀以免失明。
2022-07-20
許多人常會遇到擦屁股沒完沒了的窘境,有時甚至小包衛生紙整包都擦完了還擦不乾淨,讓人相當頭大。其實這問題除了和個人要求有關以外,也和身體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指出常見可能,若常常如此真的該好好調整生活型態了。
2022-07-11
乳癌不但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發生年齡層也有下降趨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李忠良表示,最新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乳癌約為每10萬人中有95人,是大腸癌近兩倍之多。對照100年的癌症登記資料發現,乳癌主要年齡層有從50歲至55歲,逐漸移動至45至50歲的趨勢。而在臨床門診情況來看,20歲至30歲左右的患者人數也確實有所增加。
2022-07-05
鞋底磨損在所難免,不過其實磨損的鞋底中也藏有健康的線索,原力復健科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表示,鞋底磨損的位置不同,代表著足部出力點不同,若時常有下肢痠痛的問題,建議也可以檢視穿鞋的習慣。
2022-07-11
打呼是人之常情,不過被家人告知打呼到一半突然中斷,或是明明沒熬夜卻怎麼睡怎麼累,上班、開會常打瞌睡等,建議得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劉致顯醫師表示前述這些都是部分常見症狀,且據研究此症患者死亡風險往往也相較他人來得高,呼籲若有觀察到相關跡象,盡早檢查為佳。
2022-06-28
減肥除了控制飲食、適度運動等良好生活外,飲食的內容也很重要,選對食物更有助於瘦身。一般民眾大多知道吃蔬菜水果有助於減肥,確實有所幫助,不過其實有一種名為「激瘦食物」的食材名單更有助事半功倍,甚至有高強度又健康的「激瘦飲食法」。
2022-06-26
蚊子日常相當常見,雖然事小,但耳邊的嗡嗡聲、叮咬後皮膚搔癢紅腫,總是讓人心煩意亂。而不少民眾認為「蚊子喜歡找愛吃肉的人」,被叮咬時也有人認為「在包包上釘個十字可以止癢」,不過事實上好像又不是這麼一回事。究竟蚊子喜歡哪種人?被咬後又要怎麼止癢?如何防範蚊子?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一一解惑。
2022-06-14
台灣氣候潮濕,也常出現連續下雨的日子,梅雨季節更是濕到不行,家中許多物品常會出現發霉的情況。不過需要留意的不只物品,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提醒,也要小心「身體發霉」。
2022-05-27
腹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右下腹疼痛也不罕見,但若痛得太久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闌尾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李君豪醫師表示,民眾腹痛時大多習慣忍一下觀察,或擦個藥、休息一下,但若是闌尾炎,也就是俗稱的盲腸炎,這問題就拖不得,因為狀況往往會越來越嚴重,且恐有致命風險。
2022-05-25
隨著年齡增長,陸續會發現白頭髮冒出,民眾大多會思考如何把頭髮「變回黑色」或避免白髮,不過往往卻忽略了,這可能也是健康出現問題的其中一種表現。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醫師指出了年齡以外的白髮原因,並分享日常如何保養頭髮。
2022-05-21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3C產品使用過度、飲食不均衡等等,種種原因使得不少人身上都有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毛病。除了看醫生之外,不少民眾也習慣以穴位按摩做輔助調養,而最方便的穴位莫過於手部穴位了,在中醫的觀點手部可說是身體的全息圖,穴位相當多,各自對應身體各器官,適當的按摩對於身體健康調整相當有利。但也提醒,一旦病況嚴重務必盡速就醫。
2022-05-05
針眼雖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但總讓人不適又心煩,且往往影響外觀。面對針眼有人會建議用冰敷,也有人會建議熱敷,有人說是眼睛感染,也有人說會傳染。到底該怎麼做?針眼又是什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一一說明,並提供改善方法。
2022-04-28
睡眠和健康關係非常緊密,現代人受壓力、環境、生活快速的節奏等影響,時常有多夢、失眠、睡眠障礙等問題。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青診所蘇聖傑副院長表示,多夢不代表不好,睡眠障礙也有原因,可多觀察並排除,日常也可以培養「儀式感」,減少失眠、睡眠中斷等問題,或是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2022-04-20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2022-04-14
眼皮跳動民眾總會心想「是不是有什麼事情要發生了?」,開始注意周遭人事物。不過除了民間習俗外,也要留意疾病可能,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眼皮跳動雖大多無傷大雅,但還是有可能為較嚴重的問題,若頻率太過頻繁,除了留意周遭或是燒香拜拜外,還是應盡早就醫檢查。
2022-04-07
民眾對於抖腳普遍認為「男抖窮、女抖賤」或「沒定性」,但不論是出自於抖腳讓人感到輕浮,或甚至對此貼上的標籤或定論,撇開世俗的眼光,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抖腳其實只是個中性的行動表現,原因可能出自於身體或心理與人不同,若因社會在走、禮儀要有,可針對原因改善;若認為不要緊,其實也未必要改,抖腳其實還對健康有些幫助。
2022-04-06
地震對台灣民眾來說見怪不怪,但更大的災難往往來得突然,地震時正確的逃生觀念就顯得重要,當下除了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地震文以外,更應提高警覺,清楚了解當下環境有何危險物、有何遮蔽物,以助防範於未然。
2022-03-23
工作生活繁忙之下,常見不少人會憋尿,甚至是養成了憋尿習慣,憋尿影響的可不單單只是尿沒排出來、影響膀胱而已,長期下來也可能造成健康影響,例如腎臟衰竭的風險增加。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日常不論再怎麼繁忙,有尿就應該要上、不要憋,以免身體健康出狀況反而得不償失。
2022-03-16
喝水不只解渴,也是幫助身體維持正常機能的重要關鍵,許多人疾病纏身,或許就可以檢視是否有飲水不足的問題,但喝水也不是一次喝飽喝滿就好。嫚嫚營養師指出喝水與水分缺乏對身體的差異,並也提醒喝水的正確觀念,以免水有喝像沒喝一樣。
2022-03-14
鼻毛長出來,甚至鼻毛外岔,總影響外觀,讓人尷尬又不美觀,許多人會定期剪光鼻毛,也有人會用拔的方式清除,不過針對這些修鼻毛的方式,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提醒,清除鼻毛這簡單的小動作,其實也有一些細節需要留意,若有不慎恐怕也會受傷、感染、或進一步影響健康。
2022-03-19
台灣氣候潮濕,不論是夏季或冬季濕度都不低,相當容易生長黴菌,而物品發霉不單是影響物品外觀,對人體健康也會造成影響,甚至增加罹癌風險。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提醒,日常生活應盡量斷絕黴菌的生長要素,若發霉也應妥善清除,以避免傷害健康。
2022-03-07
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但症狀在早期卻不容易被發現,且不少患者甚至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往往確診時感到錯愕。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肺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依然有跡可循,可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2022-03-04
日常各種因素都可能形成喉嚨痛、喉嚨卡的問題,當中也包括了食道癌。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食道癌症狀相當不明顯,且預後往往不佳,若有發現異常喉嚨痛、喉嚨卡、吞嚥疼痛、吞嚥困難等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後續治療。
2022-02-21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2022-02-17
鼻塞在台灣相當常見,不少人習以為常,這看似事小的問題卻也可能藏有重大隱憂。賴耳鼻喉科診所賴盈達醫師就提醒,鼻塞若遲遲沒有改善,日久各項慢性病恐找上門,又或者其實是癌症警訊卻沒自覺而延誤就醫,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2022-02-13
近日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全球各地疫情不斷升溫,台灣也無法置身事外,面對此情勢,近日第三劑疫苗討論度也相當高,和前兩劑「有什麼打什麼」稍有不同的是,這次也要注意「混著打」。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在社群分享觀點,並提出3種組合建議供民眾參考。
2022-01-20
今天又黏在馬桶上遲遲無法脫身嗎?國人生活壓力大、飲食不均衡,便秘情況相當普遍。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發文分析,國內20至50歲人口近25%有便秘問題,65歲以上比例更高達4成。雖然老化易造成排便不順暢,但小學生族群也有3成左右受便秘困擾。若以性別區分,女性比男性更嚴重,便秘比例約有4成之多。
2022-01-23
痘痘總讓人傷腦筋,有些不會影響外觀、長得比較隱密的痘痘,也常會影響到生活,好比屁股。美麗信義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提醒,屁股上的痘痘通常和臉上的痘痘並非同一種,處理不當恐怕細菌感染的風險更高,且也有其他疑慮,建議民眾可先了解原因並從生活著手改善。
2022-01-26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2022-01-30
戒菸許久卻不見咳嗽好轉、時有呼吸困難又帶有疲倦感,就要警覺肺部可能已經纖維化!一名退休的60歲男子,過去菸齡長達20年,因為健康因素而決定戒菸,至今超過5年,不僅咳嗽狀況越趨嚴重,簡單的身體活動也會感到喘吁吁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的現象,趕緊就醫檢查,才發現肺部已纖維化。
2022-01-08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簡單的訓練有助身體健康,其中也包括「棒式」,不過對於棒式不少民眾總認為難度偏高,身體要撐著1分鐘或以上,實際做起著實累人,讓人容易放棄。對此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史考特(王思恒)醫師表示,其實棒式重點在做得對,而不是時間,一次10秒就可以!
2021-12-26
現代3C產品發達,近視人口日漸攀升,不少人選擇使用隱形眼鏡,圖了方便,卻忽略了正確的相關知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提醒,眼睛為靈魂之窗,錯誤的購買、配戴方式將可能危及眼部健康,對此應更加謹慎。
2021-12-16
指甲外觀不僅和指甲的健康狀況有關,身體是一整組的,出現疾病也會在各處留下蹤跡,包括指甲。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平時可多觀察指甲狀況,以利發現異常盡早檢查,有些情況甚至與癌症、腎病變、心臟病有關。
2021-12-13
刷牙是每日必需的清潔習慣,不過牙刷和漱口杯的清潔卻不是人人都會注意,不少民眾常一用就是好幾個月,有得甚至用到牙刷尾端、漱口杯出現發霉還不見更換或清洗。對此美國毒物理學教授招名威提醒,牙刷、漱口杯的衛生習慣也需注意,否則病菌孳生量也是相當驚人。
2021-12-14
不少民眾口味嗜辣、無辣不歡,各種食物都得加上一些辣椒、辣椒油,天冷時麻辣鍋也是熱門首選,深受許多民眾喜愛。不過營養師提醒,雖然辣椒是一種天然的辛香料,酌量取代其他調味料也有利健康,但過量、長期食用恐怕對身體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2021-12-11
頭皮屑、頭皮癢常讓人不適又尷尬,改善方式有些人會嘗試增加洗頭的次數,有人會用去屑洗髮精,也有人會用生薑洗髮精等各式產品改善,不過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表示,頭皮屑、頭皮癢也有種類之分,改善方式不盡相同,不良的方式也可能使得情況加劇,民眾應當留意。
2021-11-29
冬天天氣寒冷、潮濕,太陽露面的機會也不多,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疾病,風險都隨之提高。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提醒,冬季留意6種常見疾病,並留意生活中的細節,更有助確保健康。
2021-11-22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肺阻塞,每年死亡人數高達300萬人,遠超過新冠肺炎1年內近200萬人的死亡人數。呼籲常暴露於菸害、廢氣、空汙、粉塵等危險因子的族群應提高警覺,日常可透過「1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若1分鐘無法爬完80階階梯(約4層樓),且合併持續3週以上的咳、痰、喘症狀,則可能有肺阻塞風險,建議盡快至醫療院所就醫安排X光及肺功能檢查,確保肺部健康。
2021-11-17
擾人的頻尿常常影響生活,特別是在正在處理事情、工作、上課,甚至是睡覺時,更是讓人困擾。不過即便如此,許多民眾往往也還是想多觀察一下,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提醒,若已超乎合理範圍,或出現其他相關症狀,需考量潛藏的風險以及後續的影響,盡早檢查為佳。
2021-11-13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2021-11-10
毛巾是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不過許多人僅注意到生活必須,卻忽略了日常清潔,往往是數週才洗一次,另外也包括共用毛巾、直接使用新毛巾等,這些習慣恐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2021-11-06
腰痛起來時,除了閃到腰,許多人也會擔心是否是腎臟出問題,甚至擔心是否可能需要洗腎,不少人會前往腎臟科檢查。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雖然腰痛多與肌肉、骨骼等結構性原因有關,但若出現相關症狀還是得要留意腎臟疾病的可能。
2021-11-01
新冠疫情全球逐漸降溫,台灣也穩定的常態性加零,在疫情趨緩之際生活中依舊得做好防疫及衛生清潔。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社群分享,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致病地雷,或許就是手機,其藏有的病菌量恐怕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多。
2021-10-26
肌肉除了可撐起我們的身體,也能提升體溫,更重要的是,在基礎代謝之中,肌肉是最消耗熱量的部分,其代謝熱量的速度居然是脂肪的3倍!這意味著如果減掉肌肉,基礎代謝率將大幅下滑。
2021-10-17
近日台灣疫情趨緩,疫苗也持續拚接種率,不過民眾對於防疫、新冠疫苗相當謹慎的優點,也出現了不少「打完疫苗能不能OO」的疑問。例如打完疫苗能不能運動、能不能打手槍、能不能喝酒等。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逐一為大家解惑!
2021-10-06
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眼皮跳動的情況,許多人會直接聯想有事情要發生了,如「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各種不同的說法,不過也要留意是否為身體問題。
2021-09-30
舌苔的狀態與健康息息相關,除了飲食、日常習慣以外,異常的舌苔也可能為營養不良或是感染、罹癌的警訊,建議民眾平常可多加觀察,如有疑慮盡早就醫。
2021-09-23
國內持續趕拚新冠疫苗的覆蓋率,副作用、不良反應等也備受關注,也有人會在施打後出現暈針的反應,讓人緊張是單純的暈針又或是休克。對此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上分享初步辨識的方法,提醒民眾打完疫苗多加留意,但不必過度緊張。
2021-09-22
喉嚨痛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症狀之一,發生原因可大可小,該如何警覺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施佑蓁受訪表示,若是感冒引發的喉嚨痛,大多會自行痊癒。倘若等待觀察未好轉,就應盡快就醫,以免忽略其他疾病的潛在影響。
2021-09-20
不論是颱風天或居家防疫,泡麵是民眾日常不便出門飲食、又或是省錢的好幫手。絕大多數民眾認為泡麵含有防腐劑,不宜多吃,也笑說「泡麵吃多小心變木乃伊」,為吃得更健康,常見先「初泡」洗掉防腐劑。不過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泡麵真正有害健康的關鍵其實不在防腐劑,而是另有其因,若加以改善,泡麵其實也可以吃得健康。
2021-09-14
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在台灣尚未止息,面對無孔不入又不見蹤跡的病毒,家長還是會擔憂家中孩子染疫。對此醫師提醒除了呼吸道症狀以外,也可多留意小朋友的皮膚狀況,特別是腳趾。
2021-09-07
發燒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多數民眾會選擇在家休養,不過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發燒時若身體有出現合併症狀或不正常發燒情況等,就應盡早就醫,視情況立即就醫,以避免危及生命安全。
2021-09-02
國內疫苗持續接種,民眾也相當關切各疫苗所產生對身體的負面影響,AZ引起極罕見的血栓就相當令人關注。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雖然疫苗引起的血栓需要注意,但比起疫苗,民眾日常也更需注意容易引起血栓的風險因子,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小心。
2021-09-01
不論說到減肥或是肥胖,和體重、體態有關的食物,許多民眾常見把矛頭指向白飯,特別是近來盛行低醣、低碳飲食,白飯也變成「萬惡之源」。對此倪曼婷營養師為白飯喊冤,也提醒減肥是為了健康,但請不要因為減肥先失去了健康。
2021-08-29
國際疫情持續升溫,各國疫苗也紛紛傳出供不應求的消息,而台灣國產高端疫苗也即將開打,國內外都相當關注其保護力及安全性等,國人遠觀、不支持、支持者也都大有人在。
2021-08-16
日常生活中不少民眾都有「鬼壓床」的經歷,醒了身體卻無法動彈,想要求救卻也喊不出聲音,甚至不少民眾會看到詭影、聽到低語,或是喘不過氣來。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王德生醫師以醫學的角度來看鬼壓床,並教大家如何避免、如何解除,禱告、念佛經、收驚拜拜確實也有所幫助唷!
2021-08-09
生活處處暗藏病毒危機,猜猜大眾最討厭的病毒是什麼?最近一項調查發現,HPV和帶狀疱疹病毒,僅次於COVID-19病毒,成為網友覺得最難纏的兩大病毒。醫師提醒,這些病毒目前都有疫苗可以預防,民眾等待COVID-19疫苗之際,別忘了人類乳突病毒(HPV)和帶狀疱疹等疫苗的完整接種,以強化身體保護力。
2021-07-27
心肌梗塞一直被認為是冬天才會有的問題,民眾往往認為天冷容易引起,但其實夏天也會發生心肌梗塞,且某程度上比冬季的更危險。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提醒,夏天炎熱之際風險族群一樣要提高警覺,注意相關症狀。
2021-07-20
生活中總有不少壓力,影響情緒也間接影響睡眠,像是近年受疫情的影響,不少人就出現了睡眠障礙的問題。睡眠品質及狀態影響情緒,也影響免疫系統的健全,嫚嫚營養師也在粉專上分享有助睡眠的飲品,提供給讀者參考。
2021-07-11
無糖綠茶的好處繁多,對於身體健康有不少幫助,例如有助保護心血管、幫助減肥、降血脂等。值得注意的是,綠茶若加上其他特定食材,更有助提升綠茶的營養價值,讓作用更能得以發揮。
2021-07-07
香菜可說是台灣最普遍的配料之一,不論是大腸麵線、臭豆腐、火鍋醬料等,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甚至廣受歡迎的古早味小吃:花生捲冰淇淋,老闆也會問要不要加香菜。不過香菜可不僅僅是個配料,它其實也是個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的蔬菜類,且對於人體有不少好處!
2021-06-25
中醫師談現代人免疫:為什麼現代人免疫系統不如以往?1.過度清潔和殺菌讓現代人生活在不自然的無菌環境中。2.不良生活作息導致的免疫力缺失。3.營養不均衡的亞健康體質。
2021-06-07
新冠肺炎在台灣爆發,各地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不少民眾改在家上班,不過也還是有必須出門上班的族群,心理壓力非常龐大,深怕一個不小心染疫上身,通勤族在上班期間該如何做好防疫?醫師整理出可能風險提供參考!
2021-06-02
新冠肺炎在台灣疫情尚未平息,民眾防疫雖避開不必要的公共場所、盡量待在家避免出門,但免不了還是得為了採買物資進入菜市場、超市等公共場所,買菜期間要如何做好防疫也是重要的課題。
2021-06-13
台灣譽有水果王國之稱,多數台灣人多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近年健康意識抬頭,坊間也有不少人建議水果改為餐與餐之間之間吃為佳,避免飯後吃引起血糖過高的問題。對此營養師指出,其實各族群吃水果的選項、時機都會有所不同。
2021-04-19
用棉花棒、掏耳棒清潔耳朵是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少人也會在洗完澡、洗完頭之後,拿棉花棒挖耳朵,不過這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醫師其實相當不建議,一來沒有必要,二來可能造成反效果,三來可能造成耳朵傷害,甚至失聰。
2021-04-25
年輕族群也要當心!躺在床上突然全身無力,不但是中風警訊,還可能潛藏未察覺的心臟腫瘤。22歲陳小姐睡前忽然全身無力,意識清楚卻無法表達言語,經男友緊急送醫後進行取栓手術,沒想到又發現下肢冰涼蒼白失去脈膊,原來是她心臟中的黏液瘤碎片隨血管流動造成多處栓塞,不但造成腦部缺血,雙腳也出現急性下肢缺血性栓塞。
2021-04-17
上完小便你會多看一眼,觀察一下尿液嗎?尿液的型態也和健康息息相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平常民眾小便後,建議可以多留意個幾眼,觀察自己小便的顏色,有助初步了解目前身體的健康狀態。
2021-04-09
國人飲酒問題比大眾想像的更嚴重,看守所有三成是酒駕者。筆者擔任家暴者治療師達25年,也參與輔導監理所的酒駕班,不少案主告知曾到精神科就診但療效不彰。為此,筆者研讀自然醫學與營養學,發現不少文獻早有指出,酒癮戒治的關鍵其實是營養,然而心理師所受的營養學訓練更付之闕如。
2021-03-31
許多人認為購物是一件很舒壓的方式,透過購物解決各種心情情緒。反過來說,也有不少人衝動的購物是因為某些情緒問題,又或是因為腦部內分泌等原因形成的「強迫性購物症」,往往不僅造成生活上的麻煩,也帶來財務上的問題等惡性循環。
2021-03-28
不論是菸害、汽機車排放的廢氣、家中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一直是人們需重視的課題,其容易造成呼吸道過敏、未抽菸罹患肺癌,也可能造成身體各處的不良反應,其與PM2.5有著非常大的相關性。
2021-03-17
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受便秘所苦者不在少數。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蕭家仁醫師表示,老年人便秘可注意是否與藥物有關,如自行服用成藥、感冒藥、止咳藥,皆可能引起便秘。年輕人則要注意飲食習慣,曾有女大學生不吃蔬果,只吃肉類跟加工澱粉,連續2周無法排便,一照X光發現腸道滿是糞便,服用瀉藥也無法排出。經醫護人員用手指挖腸、灌腸,才將糞便清出來,之後改善飲食習慣,排便才逐漸恢復正常。
2021-03-05
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肝癌位列十大癌症第4名,一年新增個案達11342人。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肝癌最常見原因為「肝癌三部曲」,先從慢性肝臟發炎進展到肝硬化,再由肝硬化進展為肝癌。最大宗的風險因子則是B型肝炎、C型肝炎與飲酒。近年來由於飲食改變、國人營養過剩,脂肪肝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2021-02-27
台灣約15人之中有1人出現膽結石問題,雖然未必造成直接傷害,但膽結石長期囤積,可能引起急性膽囊炎,造成敗血症等併發症。而慢性膽囊炎也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高風險族群應該定期檢查,並控制飲食作息。
2021-02-21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人已經開始規劃、準備年菜清單。不過過年過節最怕的就是連假結束後,身材就回不去了,甚至健康也亮起紅燈。難得過節,在「大餐我是吃定了」的情況下,要怎麼準備年菜比較簡單又同時兼顧健康?又有什麼要注意的?來看李婉萍營養師怎麼說!
2021-02-11
你平常有運動的習慣嗎?你都什麼時候運動呢?運動對身體的健康幫助非常大,不僅有利分泌腦部的快樂荷爾蒙讓心情愉悅、有助於降低體脂肪、對於心血管、血液帶氧量、防癌等等的也都相當有利。不過你知道嗎?運動其實挑時辰做會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來看專業醫生怎麼說!
2021-02-04
健康意識抬頭,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飲食習慣,「怎麼吃對身體才健康」已成了普遍重視的課題,像是近年盛行的「健康餐盒」以及「水煮飲食觀念」等,都是民眾較為熟悉的健康飲食方式。不過,水煮飲食就一定健康?健康餐盒要怎麼準備?來看Sunny黃君聖營養師怎麼說。
2021-01-28
年節將至免不了要大吃一頓,前前後後再加上尾牙、春酒等,不少人又要開始擔心年後體脂肪漲得比薪水還快。這樣偶爾為之的享受大餐會對體重、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年節大吃傷身,不吃又傷心,在大餐後又可以怎麼彌補?飯前或飯後喝綠茶或吃水果真的有用嗎?來看簡鈺樺營養師教你怎麼吃大餐也能顧健康。
2021-02-13
衛福部公佈最新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癌症人數突破11萬6千人,與106年相比增加4,447人,而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癌症發生主因,其中大腸直腸癌、胃癌與飲食息息相關,民眾平日攝取蔬菜水果應掌握「多樣、量足」的原則,有助於減少消化道與各種癌症風險。
2021-01-15
你早餐都怎麼吃呢?要吃什麼才健康?注重健康生活的你是不是也會煩惱這樣的問題?其實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早餐店就可以吃得到營養,只要注意3種條件,就算是個合格的早餐,連拿鐵配肉排蛋吐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唷!
2021-01-10
你常常會發生某區塊性的頭痛嗎? 這樣區塊性的頭痛就是所謂的「偏頭痛」,有時是單側的、有時是雙側,而往往這樣的疼痛其實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應多加留意。
2020-12-25
我們一生都在床上度過很多時光,因此讓床變得舒適而誘人是很自然的,但是在所有的枕頭和床被、床墊下面都有一大堆細菌。專家們好奇的進行了一項研究,檢查了枕頭套、床單和床墊的細菌培養研究。從4個星期內不洗床單、還有1年到7年完全不洗床墊上通通採集了細菌樣本,分析了所有細菌的數據,以更好了解床單、枕頭套、床墊的清潔程度以及應該多久更換一次。
2020-12-20
你平常洗澡都怎麼洗?入冬後天氣逐漸變冷,過去我們也常見在浴室發生暈倒等憾事,由此可見洗澡的方式對於健康也很重要。究竟洗澡對於健康有些什麼樣的影響?洗澡時又該注意些什麼細節避免憾事發生?來看醫生怎麼說!
2020-12-14
你或身邊的朋友是不婚主義者,或是較晚結婚的人嗎?又或者是月經較早來?或停經較晚?要特別留意唷!據衛福部公布十大癌症死因,女性乳癌持續高居第4位,且死亡率也居高不下,而上述這些都是乳癌常常纏上的高風險群。如何防範?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0-12-03
如果幾年前你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是」!我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用塑膠袋裝熱湯」會產生塑化劑,但幾年前,一些研究數據都指出,家裡常用的保鮮膜經過加熱後,塑化劑溶出或是揮發的劑量也不低,特別是媽媽們若把前一晚的飯菜用保鮮膜包裹起來,讓保鮮膜直接和食物接觸,隔天再連同保鮮膜一起拿去微波,塑化劑就極有可能溶到食物裡,再讓家人一口一口吞下肚。
2020-11-28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即便是外出吃飯,不少人也會帶上自己的環保筷,在家中也多以家用筷子吃飯,較少使用免洗筷。這樣的習慣不僅有利環保,也有助於自己把關相關清潔衛生。
2020-11-20
不少人睡覺都曾有腳抽筋的經驗,讓人無法好好睡覺,且有這樣情況的人往往發生頻率也相當頻繁,只能任由腳抽筋忍痛到結束。不過其實半夜睡覺腳會抽筋是有跡可循且能改善的。
2020-11-25
近年來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媒體或社群網站上就會流傳「喝牛奶恐致癌」、「喝牛奶有害健康」等標題聳動的文章,導致民眾搞不清楚到底喝牛奶是好是壞。今年年初,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雜誌」將過去幾年來針對牛奶和乳製品的研究做了一份詳細的整理,讓我們對牛奶有更全面的了解。
2020-11-08
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蹲著好好的,一站起來頭就暈等情況。這種情況雖然不是重大的健康警訊,但頭暈的摔跌往往可能間接危害到生命安全。
2020-11-03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2020-10-31
體重過重容易對健康造成各種傷害,甚至會增加新冠病毒等感染重症風險。國人愛逛夜市、愛吃美食,如何在美食與體重控制之間取得平衡?營養師提醒,想要減重的民眾只要做好食物份量與種類選擇,一樣可以享受夜市美食。
2020-10-17
你平常有帶便當的習慣嗎?相信你一定聽過「隔夜菜容易致癌」的說法,其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硝酸鹽轉變成亞硝胺這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過營養師表示,其實只要準備的時候多留意些細節,還是可以放心的帶便當的!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2020-10-14
你或小孩平常身體不舒服時,會去看醫生嗎?或者等它自己好?許多日常生活的常見疾病症狀都非常像,像是感冒和流感就非常相似。而雖然我們都知道,身體不舒服就盡早看醫生,但也有許多人有「讓身體自己好」的習慣,不過許多疾病嚴重可能就會衍伸其他問題,甚至致命,如流感。究竟如何分辨又該如何預防?來看醫生怎麼說!
2020-10-06
再生診所院長黃鼎殷醫師在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人之所以會有無法排汗、宿便、皮膚疾病、糖尿病、三高等慢性疾病問題,主要就是因為4大類型的毒素累積所造成,常見排毒的方式則可透過腳泡熱水、優化飲食、飲用黑咖啡、橄欖油等方式進行,關於4大毒素及改善方法可參考《 4大毒素問題,4招在家自己改善 》一文。
2020-10-03
胸悶、胸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之一,有時是短暫性的不適,有時則痛到覺得應該緊急前往醫院。胸腔是聚集重要器官的位置,但許多人常常還是會有「應該不會很嚴重吧」的想法,而往往不幸就在這僥倖的心態下發生。究竟發生胸悶、胸痛可能是身體出了什麼問題?當下又該怎麼做?來看胸腔內科馮博皓醫師怎麼說。
2020-09-19
不論是因為肥胖或減重維持體態的關係,或是因為生活壓力大,還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分泌不正常,許多女性都有過月經失調的困擾。有些民眾是以血量異常表現,有些則是月經序亂、延遲等。然而這樣的情況會一再出現究竟是為什麼?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嗎?有該如何改善?來看中醫師怎麼說!
2020-09-18
胃食道逆流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常常胃食道逆流也伴隨著各種其他的問題,間接影響了生活品質。而相信許多人也聽過「胃食道逆流無法根治」的說法,真的是這樣嗎?中醫師就指出了關鍵!究竟該怎麼做才有辦法改善胃食道逆流呢?來看中醫師怎麼說!
2020-09-13
你平常會吃玉米嗎?你多久沒吃玉米了呢?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大多數人以為不易消化的玉米,其時它富含了豐富的防癌營養,且還有獨特的防癌因子,是個非常天然的防癌食物之一。它到底有多少好處?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2020-09-05
咳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不論是感冒、過敏、支氣管炎等等都有可能引起咳嗽。除了這些一般較為常見的疾病以外,也可能是較為嚴重的問題,例如新冠肺炎、百日咳、肺結核等,當然也包括了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肺癌早期難以察覺,患者多以咳嗽表現,等到發現時往往已經進入了中晚期。且有別於民眾普遍的認知,肺癌不只有抽菸才會得,有50%的患者其實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
2020-09-01
台灣不少民眾相信面相可看出未來發展,這樣的民俗習慣可作參考,但通常不建議過於迷信。不過,某些在身體上所發現到的「特殊現象」就不能大意,有許多是經過醫學研究及統計所發現到的疾病徵兆,例如耳垂出現不明皺褶。
2020-08-22
大多數人對高血壓保有警覺心,深怕得到中風或心臟病,然而極少有病人知道心跳快慢對健康的影響。早年的醫學期刊中曾有報導,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這些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70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2020-08-15
蘋果皮削掉太浪費!含380種植化素,還能護眼,這樣簡單洗吃下滿滿營養!平常吃蘋果,你會把皮削掉嗎?太浪費了!現代3C產品盛行,護眼也是重要的一環,而許多蔬果都有護眼的營養,蘋果就是其一。而不少人都知道蘋果連皮一起吃非常營養,但很多人會怕有農藥等有害物質殘留,所以還是會把皮削掉再吃,但這樣真的太浪費。
2020-08-08
防癌營養師王海玲表示,一般正常的細胞大約可進行70次的分裂,並在其後凋零。但若在細胞生長過程當中,出現了致癌的因素例如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營養失調、化學物質、輻射影響等,便有可能發生基因突變。發生基因突變後首先會先形成「核異質細胞」,若體內免疫力正常便可消除核異質細胞,使細胞恢復正常;反之若致癌因素較強或免疫不夠便有可能形成癌細胞。
2020-08-03
有蔬菜之王美譽的菠菜,大力水手在卡通中總會拿出一罐,吃下去之後身體就會變得無比強壯打倒宿敵。現實中,雖然吃菠菜不會像卡通一樣馬上就能獲得強壯的體能,但確實吃菠菜對於強壯骨骼非常有利,且好處還不僅如此。來看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怎麼說!
2020-07-19
許多人熬夜、加班、過度操勞常會用「爆肝」一詞做為形容,認為不正常的作息會使肝臟受損,甚至引起嚴重可能致死的「猛爆性肝炎」,更有不少民眾直接將「爆肝」視為「猛爆性肝炎」的縮詞。
2020-07-12
藝人寶媽去年底傳出罹患肺腺癌,所幸及早發現接受治療。實際上,亞洲女性未抽菸而確診肺腺癌比例逐年攀升。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由於難以早期發現,罹患人口未必有抽菸史,再加上近年空污肆虐,如何防治肺癌成為民眾健康的重要議題。胸腔內科醫師指出,未抽菸確實也可能罹患肺癌,高風險族群應考量定期接受篩檢,而室內外空污與特殊建材也被認為可能與肺癌有關。然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仍是抽菸,呼籲民眾及早戒煙及避免二手菸危害。
2020-07-02
你平常會自己做菜嗎?或者你平常注重養生嗎?今天要來教大家自製健康防癌海藻沙拉,沒錯,其最主要的主角就是超強的防癌神器「海藻」!準備的食材、製作的方式都非常簡單,但卻有強力的防癌功效,大家不妨可以試試看唷!
2020-06-27
夏季氣候炎熱容易使得身體進入缺水的狀態,不僅容易發生中暑;缺水的狀態下血液循環變差,容易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身體缺水,尿液也不容易排出,在這種狀態下體內尿液的濃度就會逐漸增加,尿液中的礦物質就會不斷的累積,也容易有形成結石的問題。
2020-06-17
你平常喜歡吃雞皮、雞脖子、雞屁股、雞珍等食物嗎?我們常聽到為了健康,雞皮能不吃就最好不要吃。其實不只是雞皮,上述這些食物有個共通點,屬油脂較高的食物。這類食物常常容易累積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致癌物,且一累積往往就是7年!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2020-06-12
你平常會吃水果嗎?都吃些什麼呢?水果對身體的健康相當有幫助,可補充各種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但你知道嗎?水果雖然營養,但糖份也是不低的唷!要怎麼吃得營養,又不讓血糖亂飆呢?來看醫生怎麼說!
2020-06-07
腦中風是國人致殘與致命的重大殺手之一,腦部血流若是外力或心血管病變而受阻,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急性症狀。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指出,腦中風若不即時接受有效醫治,恐殘留中至重度殘障,最主要的中風原因可以分為缺血性、出血性兩大類。
2020-05-26
大蒜和洋蔥在台灣的各種美食中都非常常看到它的蹤跡,不論是爆香或配著吃都相當入味,受不少大小朋友的喜愛。而你知道嗎?大蒜和洋蔥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有利於抗癌的食材之一,今天就來看營養師教大家怎麼吃最能吃出營養!
2020-05-23
台灣美食遠近馳名,不少的外國觀光客也慕名而來,且不只是夜市,鹹酥雞等更是隨處可見的平民美食。但你知道嗎?這些涮嘴讓人一口接一口的美食若不多加留意,往往可能一個不小心鈉的攝取量就過高,不僅影響身材,也讓健康不知不覺中亮起紅燈,特別是有高血壓的患者更要特別注意。那麼要怎麼吃才好呢?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2020-05-14
明明就已經過了青春期,痘痘卻依然長個不停,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然而這些真的是一般的痘痘嗎?大家口耳相傳「痘痘長的位置不同,反映了身體健康狀況」是真的嗎?來看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怎麼說。
2020-05-08
你平常喜歡吃紅豆嗎?我們常見的平民食材,紅豆,也是一種具有相當多且強大的防癌營養於一身的食材,不但營養價值豐富、含脂量低,加上其他的食材還有加成的效果,來看看營養師教你怎麼吃紅豆吃出營養新高度!
2020-04-26
今年以來流感疫情相對嚴峻,同步又有新冠病毒肆虐,升高國人對呼吸道症狀的警覺與擔憂。然而醫師提醒,咳嗽、多痰、氣喘等類似感冒引起的症狀,不但要注意病毒影響,也可能是肺部慢性疾病的徵兆,尤其中高齡族群在換季時發現咳嗽症狀惡化,多以為只是老人咳或煙咳而輕忽了「肺阻塞」的風險。
2020-04-18
據衛福部委託研究推估之研究資料顯示,於100年至102年間台灣失智人口已達26萬人,且依國發會人口推計數據推估,於125年台灣失智人口將高達55萬人之多,失智症不論是患者或家屬以成為人人皆可能必須面對的課題。究竟如何防範、改善、照護失智症?來看腦神經內科王旌祖醫師怎麼說。
2020-03-29
你喜歡吃九層塔嗎?九層塔也就是羅勒,在東方或西方的食物中都很常看到它的蹤跡,特有的香氣在各種食物上可說是畫龍點睛,而現在又多了一個更愛它的理由,九層塔營養價值豐富,不只抗發炎、強壯骨骼還能顧眼睛!今天就讓 吳映蓉營養師、翁德志營養師、李芷薇營養師 要來教大家如何挑選、如何保存!
2020-03-21
你常吃肉嗎?是不是每天都會吃到呢?良好的飲食是健康的基礎,而肉類幾乎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吃到的食物,每種肉油脂分布的位置多寡各不同,注重健康的你更應該要了解,以避開油脂地雷;而烹調方式、飲食順序也和健康息息相關。今天就讓營養師來教大家怎麼吃更健康更享瘦!
2020-03-16
來杯咖啡可說是不少人開啟一天最習慣的方式,不論是提神也好,犒賞自己也罷,上班或是休假總得來一杯不然渾身不對勁。咖啡除了提神之外據說也有相當多的好處,像是有利於防範各種慢性病、心血管疾病、促進排泄等;也據傳對身體健康有不少的負面影響,像是失眠、心悸、骨質流失等。
2020-03-05
在臺灣,開學了,很多台灣的父母親,都會為了自己小孩要上學,在這個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流行期間,開始焦慮和心慌,擔心小朋友上學得到感染?以下把目前世界上醫療的研究,和所有父母分享一下,期待減少父母的擔憂:
2020-02-27
武漢肺炎爆發後,大家對於口罩的使用知識上不斷提升,然而只要帶對口罩、把口罩戴好就真的沒問題了嗎?其實脫口罩也是個相當重要的防疫課題。大家都知道戴口罩是為了防止病毒有傳染到自己的可能,那麼也就應當留意被擋箭牌(口罩)擋在外面的病毒滯留的可能性。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來看感染科陳寶珍醫師怎麼說。
2020-02-23
武漢疫情持續延燒,民眾對身邊發燒、咳嗽症狀者,無不格外當心。同時,無症狀感染者是否具傳染力尚未可知,也是民眾普遍擔憂及瘋搶口罩的原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佈,新型冠狀病毒首度出現無症狀確診,為第18例20多歲男性個案,該男是日前一對確診感染夫妻的兒子,一家四口從義大利搭機回程經香港返台後,爸爸因發燒與肺炎通報,媽媽也出現感冒症狀,兩夫妻先後確診。
2020-02-21
如何在短時間區分是武漢肺炎或其他呼吸道的感染。新型冠狀病的感染以下呼吸道為主,所以下呼吸道(咳嗽、喘)的症狀會比較多。而相對來說上呼吸道的症狀如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就會比較少見,這是武漢肺炎的一個重要特色。
2020-02-13
你正在減肥嗎?或者你正在考慮減肥?不論是為了身材或是為了健康,維持良好體重是我們人人都需要關注的事情。不過講到減肥、減重、瘦身等,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唉,要餓肚子。」「要做多少運動阿。」也因此常讓人卻步。今天就來看肥胖症專科醫師來教大家怎麼調整飲食,在不餓肚子的情況下順利減肥吧!
2020-02-02
你平常有喝茶的習慣嗎?我們都知道喝茶對身體健康有所幫助,但也是要在對的時間點喝,並不是隨時想喝就喝對身體就有幫助。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2020-01-08
長時間窩在辦公室工作,可能也會增加高血壓風險?一項刊登於《Hypertension》期刊的研究宣稱,每周工時達41至48小時間,持續高血壓的風險會上升42%,工時超過49小時以上,高血壓可能性增加至66%。工作壓力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覷,專科醫師建議應定時量測血壓,透過平日運動與生活方式,適當調節壓力。
2019-12-28
台灣名列「亞洲最胖」地區,因肥胖而出現脂肪肝的人口也不在少數,尤其是含糖飲料、炸雞等飲食助長了脂肪疾病風險。良祐診所院長鍾尚分醫師指出,高糖與油炸飲食比例增加,導致脂肪肝問題漸趨嚴重。過去B型肝炎被視為是台灣的國病,如今脂肪肝的比例已遙遙領先,而主要的危險因子與飲食不均、含糖飲料、酒精攝取有關。
20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