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2月「全身癢到抓破皮」 醫說是好事!代表抗癌效果更佳

▲免疫療法出現皮膚副作用是好事。(圖/記者嚴云岑攝)

▲免疫治療2月「全身癢到抓破皮」,醫說是好事!代表抗癌效果更佳。(圖/記者嚴云岑翻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我好痛苦!快把我逼瘋了!」一名50多歲女性,罹患黑色素細胞癌四期,接受免疫治療2週左右,皮膚開始出現紅疹,2個月後轉為嚴重搔癢,經常睡覺被癢醒,床單睡衣也都因抓破皮,留下斑斑血跡,讓她一度想放棄治療。皮膚科醫師聽聞症狀後,告訴她「別放棄」,因為最新臨床研究顯示,出現皮膚免疫副作用,代表臨床療效越好,整體存活期甚至比未發生者多出42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口長庚皮膚科研究團隊與美國史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跨國合作,回溯2014年至2017年間1983位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黑色素瘤、泌尿道癌及肺癌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285例發生皮膚副作用患者,其癌症存活期為62個月,而未發生皮膚副作用的1698例患者,整體存活期為20個月,間接顯示出現副作用代表效果越好。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0月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雜誌》。

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吉妮表示,癌症免疫治療引發的副作用中,皮膚副作用佔比約3成,不僅最為大宗,也比其他器官系統的副作用更早發生。尤其是接受合併兩種免疫制劑治療的患者,發生率更高達7成,其中嚴重的皮膚副作用約佔1至2成。這是因為免疫治療發揮功能時,會啟動病患體內的免疫T細胞開始攻擊癌細胞,也會一併攻擊皮膚細胞。

▲免疫療法出現皮膚副作用是好事。(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吉妮解釋免疫治療機轉。(圖/記者嚴云岑攝)

而不同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導致不同的皮膚副作用,吳吉妮舉例,像是類天皰瘡副作用,大多發生於使用anti-PD-1/PD-L1類藥物的癌症患者,而紅色斑丘疹則是較常發生於使用anti-CTLA4類藥物的癌症患者身上。因此推測,皮膚副作用與癌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相關,可能與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作用機制和皮膚副作用的類型有關。

吳吉妮提到,大部份的皮膚副作用,約在治療2周後出現,但癢感卻會持續數月到數年,其中又以搔癢症和紅色斑丘疹最常見,約各佔三成。其他還包括乾癬樣、濕疹樣、苔蘚樣皮膚炎等,以及零星的嚴重個案包括會在全身多處形成水泡和破皮傷口的嚴重藥物過敏—史蒂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簡稱SJS)與類天皰瘡。

▲免疫療法出現皮膚副作用是好事。(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與美國跨團隊研究成果已於今年10月發表於《美國臨床腫瘤雜誌》。(圖/記者嚴云岑攝)

目前針對癌症免疫治療引發的皮膚副作用,大都可使用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或系統性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研究發現使用特定的生物製劑也有很好的療效。若經妥善治療,大部分的皮膚副作用經過適當的治療,可望在一兩個月內有很好的改善。

最後,吳吉妮強調,治療皮膚副作用並不會影響免疫治療的效果,病患應該安心接受治療,才不會影響情緒及降低生活品質。而該名黑色素瘤女性病患,經過神經傳導抑制劑治療1個月後,癢感已從3級降為可接受的1級,睡眠品質大為提升,也更有力氣面對接下來的癌症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