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非高齡專利,她28歲骨骼肌肉量剩6成...老了下場超慘。(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肌少症成了老人失能原因之ㄧ,但營養師提到,近年來肌少症已非老人專利,許多不到30歲的年輕族群,骨骼肌肉量都不到20公斤,遠低於標準值,成為年輕肌少症族群,歸咎其原因,可能與不當減肥有關。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前營養師鄭佾琪表示,一般正常男性骨骼肌肉量約落在30~35公斤、女性約在23~25公斤,而當四肢骨骼肌肉量(以BIA方式測量)除以身高平方,男性小於7 kg/m2、女性小於5.7 kg/m2就代表肌少症。
鄭佾琪提到,近期她收治一名28歲的女性,體型微胖,經測量骨骼肌肉量不到17公斤,不到標準6成,詢問後才發現她曾多次減重,且都採取節食方式,又沒有補足蛋白質,身體才會瓦解肌肉,從中補足腸道細胞、荷爾蒙所需要的蛋白質,也讓她每次減重下來,骨骼肌肉量越來越少。
「節食減重不僅傷身,還容易產生溜溜球效應。」鄭佾琪表示,近年來國人以瘦為美,許多年輕族群為了瘦更是無所不用其極,10年前門診中幾乎不見年輕肌少症個案,5年前是1年一個,但今年上半年就有超過20個案例,以女性居多,有些25歲以下的女性骨骼肌肉量甚至不足15公斤,「她們一看到結果也嚇到。」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前營養師鄭佾琪。(圖/記者嚴云岑攝)
鄭佾琪提醒,年輕時骨骼肌肉量未達到標準值,老年罹患肌少症風險也大幅增加,因為從40歲起至70歲止,每年肌肉量皆會流失10%,如果未加以訓練,不僅走路容易跌倒,有時個案鈣質攝取不足,還會增加骨折風險,有些人甚至一「折」不起,長年臥床讓體重直線上升,三高風險也隨之而來。
該如何在年輕時就察覺自己有肌少症?鄭佾琪提醒,平常在家可自行測量起立坐下5次是否大於12秒,或者步行速度小於每秒0.8公尺,另外,體重較重的族群,也可以觀察是否在短期內體重快速增加,如果每個月多2~3公斤,且持續數月未停歇,就要考慮是否有肌肉變異,應該要儘早到減重門診進行監測。
鄭佾琪提到,正確減重方式,主要還是以「吃」為主,增肌則是要靠運動,如果確診肌少症,也在營養師建議下,喝乳清蛋白搭配運動,趁年輕時補回流失肌肉量。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