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用油標示與食品安全無關 業者誠實就好


記者呂曉雯/採訪報導

你知道衛福部食藥署,對於油品品質並無嚴格分類與執行標準嗎?簡單來說就是只要產品外包裝標示與內容物相符即可。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科科長李婉媜表示,食品標示其實跟食品安全沒有太大的關係,只是給消費者一個選購參考。
 

▲橄欖油、蔬食、沙拉。(圖/記者呂曉雯攝)

▲現代人注重營養,因此對食材的挑選也相當在乎,因此市面上也進口相當多高級橄欖油。(圖/記者呂曉雯攝)

就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橄欖油名稱抱括:「100%純橄欖油」、「精純橄欖油」、「精製橄欖油」、「淡味橄欖油」等,依食品藥物管理署的規定,若品名以單一油脂命名,則含量需含50%以上,舉例來說品名出現「某某橄欖油」,則橄欖油含量一定要含50%以上,若是品名出現兩種油脂命名,則兩種油之分別含量則必須各含30%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橄欖油、olive oil。(圖/翻攝自Pixabay)

▲目前衛福部對於市面油品並沒有統一的檢驗標準,只要標示與內容物相符和即可。(圖/翻攝自Pixabay)

但換個角度來說,以「100%純橄欖油」來舉例,品名標示與內容物都如實,但是是否有可能是再製過的橄欖油亦或脫臭精煉橄欖油?不論哪一樣,他的原材料的確都有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橄欖沒錯,但經過再製、脫臭後,品質相對大打折扣。

而常見的「第一道初榨或是冷壓、冷萃」這樣的字眼,也是在於工法的不同。所謂「第一道初榨」的說法。即是將生的橄欖直接榨油,而「冷壓」即是指技術中用石磨滾輪或是攪碎機將橄欖壓碎後,把橄欖泥糊鋪到榨油網上,從上往下重壓,最後再將橄欖汁做油水分離的處理;「冷萃」即是最新的技術,以現代化的昂貴設備採「連貫式離心萃取法」,優點是可以降低橄欖油氧化,是目前最新的製油技術。
 

▲橄欖油、olive oil。(圖/翻攝自Pixabay)

▲營養師建議在目前沒有官方鑑定品質可靠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持續使用同一項單品,以分散食安風險。(圖/翻攝自Pixabay)

有鑑於此,橄欖油從定價、品質等,都是莫衷是一。根據O&CO.品油師賴力慈的說法表示,完整的生產履歷來源可以確保栽種與製程的品質,所以最好以每年新鮮採收、具備完整生產履歷、未經過精煉的 Extra virgin橄欖油為選擇的基準點 ,新鮮品質好的油款具備濃郁香氣、苦味與辣的口感,可以依據每個人料理習慣與喜好挑選。

台大醫院營養師呂孟凡則建議民眾,最好根據不同的烹調方式選擇不同的油品,此外,家中用油的品牌最好可以隨時更換,以分散風險,若油品品質標準沒有具備有公信力的單位來鑑定,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持續使用同一項單品。

▲橄欖油。(圖/記者呂曉雯攝)

▲食藥署強調品名或是標示只是供消費者參考,食藥署也並未對目前市面上的食用油做品質檢驗,只有內容物與標示相符和即可。(圖/記者呂曉雯攝)

此外,食藥署也強調不論是橄欖油或是其它,若進口國無特殊標準則以輸出當地國標準即可,報關進口時必須如實報關,並且符合規定衛生條件就好,一般來說品名只供消費者參考,對於食品安全無決定因素,除非業者惡意竄改或是當地國未檢驗出問題、報關時未檢驗出不實等情況下,才有可能會有機會出現所謂的食品安全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只要包裝上的標示物與內容物相符,且符合台灣政府的衛生標準,食品安全基本上不用擔心,而且當地國也有政府把關,報關時業者有如實填寫內容物,海關有精確的核對進口內容物,則進口食品的食品安全是可以信賴的。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規定,除非內容物標示不實或是含有規定內不可以添加之物,業者才有違反規定的疑慮,最後也強調。雖然CNS標準並非強制性的檢驗標準,但仍然鼓勵業者依循,若對進口食品或是食用油有安全等相關疑慮,選購時請注意包裝上的內容標示並且採購環境衛生問題、保存方式等即可。

編按: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簡稱CAC,又稱Codex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