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類風溼性關節炎有3大關鍵因素。(圖/翻攝自Pixabay)
記者曹悅華/採訪報導
秋老虎發威,當心一沒注意讓關節中了這三種「邪」!隨著白露節氣到,日夜溫差大,關節疼痛問題讓民眾苦不堪言,尤其是季節變換導致的「類風溼性關節炎」,更容易惡化,此時除了仰賴西藥、復健等治療,從中醫面向做食補,才能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
台灣類風溼性關節炎盛行率為0.4%-1%,全國約10萬人罹病,其中又以35至40歲的女性患者居多。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中醫師彭溫雅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屬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原因不明, 中醫稱作「痹證」,以關節僵硬、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合併發病處的皮膚呈現暗紅、腫痛的現象;其實這是一種免疫力過度活躍的現象,一般人常誤以為是體虛或是免疫系統太低造成,胡亂進補,反而造成反效果。
中醫就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提出三個致病的「關鍵因素」,也就是風、寒、濕三邪。彭溫雅中醫師就3個外邪的形成原因說明,並提供輔助食療方式,幫助民眾在面對關節疼痛時,除了正規的藥物治療,也能以食補輔佐,減緩不適感。
1.「風」邪
風邪起因於外在環境風大,例如居住環境常刮風,或是喜歡吹風扇,使風邪入侵體內,引起關節疼痛,風邪性質善遊走各個關節,疼痛的表現也像一陣風,四處遊走又不固定,為不同關節遊走性的疼痛,又稱「行痹」。
此時中醫師建議可吃去風寒兼防風的食物,例如用蔥白煮粥,或是食用黃耆、人蔘等補氣的食材,因為當人體正氣補足後,較不易受風邪入侵。
2.「濕」邪
身處較潮溼的地方、經常喝冷飲、淋雨後沒吹乾等習慣,也容易淪為「濕邪」,又名「著痹」,此時骨頭會感到不適,手、腳關節局部腫脹疼痛,除了固定部位的疼痛及活動受限,嚴重者甚至骨骼還會變形、影響日常活動。
而「著」即為麻的意思,建議補充去濕食物,可多吃薏仁、紅豆、綠豆、山藥和魚湯等去除體內濕氣。
3.「寒」邪
外界氣溫降低,導致寒邪入侵體內,又叫「痛痹」。中醫認為不通則痛,加上冷的性質屬於收縮、下降,影響局部關節的循環,因此在固定的部位產生疼痛。
這時候要吃溫暖身體的食物,像是肉桂、生薑、咖哩等,以去除體內的寒氣。
最後彭溫雅說明,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表現,由風邪到寒邪,到濕邪,表現由輕而重,同時也經常混合出現,建議民眾在季節變化時好好留意身體,對症下藥並勿胡亂進補,才能改善身體不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