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9人遭蛇咬死亡!台灣常見毒蛇有6種 專家揭特徵、出沒狀況

▲▼台灣常見有六大毒蛇,左為飯匙倩,右為雨傘節。(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灣常見有6大毒蛇,左為飯匙倩,右為雨傘節。(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且過去5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台灣常見6大毒蛇分別是龜殼花、赤尾鮐、百步蛇、飯匙倩、雨傘節、鎖鏈蛇。這些蛇各自有不同的特徵,棲息地點、出沒時間,疾管署專家表示,大多數蛇類不會主動攻擊人,民眾若進入樹叢或草堆,記得「打草驚蛇」,讓蛇有時間離開,這樣大家都能安全。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野生動植物生長茂盛,且地形多高山、丘陵與溪流,相當適合蛇類生長與繁殖。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表示,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常見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台灣常見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國內2017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有979 人被毒蛇咬傷,依照抗蛇毒血清使用比例進行分析,多達82.9%患者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青竹絲蛇毒血清,這兩類可說是國人最常接觸、出現衝突的毒蛇。接著是抗雨傘節及眼鏡蛇蛇毒血清11%,其他蛇毒血清或者同時使用兩種蛇毒血清的病例約佔5.8%。

按此推估,國人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龜殼花及赤尾鮐、飯匙倩及雨傘節、百步蛇、鎖鏈蛇。

龜殼花

鄭雅芬指出,龜殼花是中低海拔常見蛇類,頭部呈現三角形,身體為黃棕色並有深色波浪或者龜殼狀的花紋,這樣的顏色讓牠適合棲息在木柴堆、灌木叢、枯樹等地方,常出現在落葉堆中,主要以夜間活動為主。

提醒民眾如果經過這些區域要特別小心,建議使用登山杖或雨傘來撥弄草叢,不要直接伸手進去,以免讓蛇誤以為棲息地受到威脅,導致防禦性攻擊。

赤尾鮐

俗稱赤尾青竹絲,也是民眾最常遇到的毒蛇之一。鄭雅芬說明,赤尾鮐頭部是明顯的三角形,全身呈鮮綠色,尾部為磚紅色,廣泛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主要在夜間活動,經常出現在樹叢中。另外,不是所有綠色的蛇都是赤尾青竹絲,像是常見的小青蛇就沒有紅色尾巴,也沒有三角形頭部或側線。

鄭雅芬強調,大多數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只要與牠們保持距離,牠們通常會選擇離開。所以如果進入樹叢或草堆,還是記得先「打草驚蛇」,讓蛇有時間離開,這樣大家都能安全。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說明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說明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飯匙倩

這就是民眾熟知的「眼鏡蛇」,鄭雅芬說,飯匙倩屬於大型蛇類,最長可達2公尺,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及馬祖地區,一般是白天活動的蛇類。飯匙倩容易受激怒將前身昂起,頸部擴張成前後扁平狀,看起來很有威嚇感,但實際上是因為膽小,要嚇阻侵入棲息地的民眾或者是動物,才需要做出這個警戒的動作。

鄭雅芬強調,飯匙倩不會主動追人,只要保持距離,牠觀察一陣子之後就會收起脖子慢慢溜走,民眾遭遇時千萬不要驚慌亂跑,只要慢慢退開就可以了。

雨傘節

鄭雅芬說明,雨傘節是中型蛇類,全身是黑白相間的花紋構成,背上大片六角形鱗片是主要特徵,且不同一般毒蛇頭型多是三角形,雨傘節頭部呈現橢圓形,廣泛分布在低海拔地區,經常出現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鄭雅芬也提到,雨傘節個性上比飯匙倩還要害羞,通常會將身體盤起來,躲在水田或池塘附近,清晨或傍晚活動,農民在水田工作可能因為不小心踩到而被咬,但其實這種蛇只要看到人都會急忙逃跑或者躲起來。

百步蛇

百步蛇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鄭雅芬說,其特徵是三角形頭部,鼻子前端有小突起,身體呈現黃褐色,身上有明顯三角形花紋,有些原住民視為聖蛇。

分布地點較為特殊,主要是中低海拔山區,會出現在山區林木的底層,躲在落葉下形成保護色,等獵物經過才會捕捉,是坐等型的毒蛇,主要以晚上、晨昏活動為主。

鄭雅芬說,因為其名稱百步蛇,另有些地區稱五步蛇,所以有「被咬五步或一百步就會死」的傳說,但這並不正確,只要及時就醫,搭配抗蛇毒血清,幾乎都能順利康復。

鎖鏈蛇

鎖鏈蛇同樣屬於保育類野生動物,鄭雅芬指出,其分布以東部、南部為主,包含台東、花蓮、高雄、屏東等,頭部呈現三角形,但不如龜殼花或赤尾鮐那麼明顯,身體是灰色,上面有鏈條一樣的花紋特徵。因為喜歡溫度高、比較乾燥的地方,主要棲息在乾枯河床等砂石地或旱田等,常常會盤成一堆,會發出噴氣音嚇唬敵人。

▲▼蛇類咬傷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蛇類咬傷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鄭雅芬也提醒,民眾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五要五不」,五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如果不記得蛇的樣子,描述當時環境也會有幫助,另也要要脫手錶、戒指等飾品,避免肢體腫脹加重傷害、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

另外,有應該避免做的「五不」,鄭雅芬提醒,遭蛇咬傷不要割開傷口,也不要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抗蛇毒血清是目前臨床毒蛇咬傷最有效治療方法

根據文獻調查,過去抗蛇毒血清製劑未普遍上市供應前,被毒蛇咬傷者死亡率達6%;因抗蛇毒血清的種類完整與充足的供給,使台灣因毒蛇咬傷而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死亡率也降至0.18%。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健保署資料顯示,2017至2021年5年間仍然有9位國人因毒蛇咬傷而死亡,換算平均每年約有2人因毒蛇咬傷過世,所以特別提醒民眾,出遊時應做好防範措施,如果不慎被毒蛇咬傷,務必要儘速就醫,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療。

國內目前有195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了解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近3年抗蛇毒血清供應量及耗用量。(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為我國唯一產製且持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藥證者,供應4種抗蛇毒血清,圖為近3年抗蛇毒血清供應量及耗用量。(圖/疾管署提供)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