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一個月後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一名剛出生四個月的嬰兒,自出生一個月後就開始出現頭皮發紅、結痂、脫屑及搔癢,經皮膚科醫師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開立類固醇製劑止癢,但連續治療數月病情都無明顯進展。在經過中藥藥浴治療一週後,寶寶皮膚搔癢及結痂情況已獲得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任許堯欽博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體質的疾病,而非傳染病。由於皮膚乾燥發炎,使患兒的皮膚容易不斷的掉屑,導致長期的皮膚搔癢。嬰幼兒期,這些皮疹會出現在臉上或身體的伸側;兒童期轉換成好發於脖子、手彎、腳彎等屈側處。常見的惡化因子包括:皮膚乾燥、感染、悶熱、情緒壓力大及環境中的刺激性物質與過敏原。
▼寶寶的身體皮膚出現發紅、掉屑,導致長期皮膚搔癢。
許博士解釋,常見的發病「三部曲」:發癢→搔抓→濕疹,一旦出現濕疹會引起更厲害的搔癢。現代醫學對於該病的治療分為三類:一、保濕劑或濕潤劑。二、局部止癢藥膏。三、局部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藥膏。
另外,中藥藥浴也是臨床上頗為實用的治療方法,許博士說明,其最常被應用在皮膚科、小兒科、關節風濕痠痛與運動傷害,甚至連感冒風寒都可以使用。中醫師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選取適當的藥物,經過煎煮後將藥液倒入沐浴的水中,讓病人浸泡,可直經由皮膚吸收,直接產生療效;藥物所含的揮發精油循環類似芳香療法的途徑,經呼吸與嗅覺感受影響人體大腦,間接產生療效。
▼經過中藥浴治療後,寶寶頭皮結痂已改善。
許博士說,經過治療一週後,寶寶皮膚搔癢減輕,頭皮厚痂顏色變淡轉薄,臉部雙頰與前胸皮膚發紅及脫屑情況減輕,食慾也跟著提升;治療兩個月後,白天情緒及夜間睡眠逐漸穩定,頭皮也長出較多新髮。也因為脾胃濕熱漸退,造成顏面部兩頰與前胸皮膚脫屑跟著減少。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