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腸造口便袋」滲漏 護理創意巧思獲銅塔獎肯定


▲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自製加長型便袋獲肯定。(圖/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腸造口為腸道發生癌症、憩室炎或肛門廔管時,醫師為了治療所需而將排便的出口改道於腹部,也稱為人工肛門,不過也經常因便袋滲漏問題造成病患皮膚潰瘍。大林慈濟醫院病房護理長陳靜享指出,臨床上這類病人的心理受創很深,病人除了面對疾病得治療過程,還要擔心造口的護理,尤其是黏貼袋發生滲漏時,髒及惡臭味是病人最怕,也是無法走出家門的主因。

因為腸造口無括約肌,無法自主控制排便,因此必需在造口外面貼上便袋隨時收集糞便和腸氣。但便袋滲漏會造成周圍皮膚破損,是患者最常見的問題之一,症狀包括皮膚出現紅斑,如果皮膚狀況惡化,皮膚會出現表皮損傷及滲液流出,再惡化會發生浸潤或潰瘍,病人會非常疼痛。

對此,大林慈濟醫院護理師發揮巧思,從實際照護病患過程中不斷改良設計,製作花費不到50元的加長型便袋供病人使用,不僅減少滲漏,同時一年省下十幾萬醫療費用,更榮獲經濟部工業局第28屆全國團結競賽銅塔獎肯定。擔任設計加長型便袋的造口護理師王金敏及副護理長劉盈君,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著手改良成加長型便袋,後續更製作模型腸造口道具做內部教育訓練,讓新進人員可以藉由模擬不斷練習,協助病人更換便袋時更得心應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