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新生兒超音波檢查」 替寶寶健康把關!


▲醫師建議透過新生兒超音波檢查來為寶貝的健康把關。(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辛苦懷胎十個月的寶貝出生後,除了一般的理學身體檢查,醫師建議可以再替寶貝安排新生兒超音波檢查。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為新生兒規劃的健康檢查配套也越來越多,新竹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連啟宏表示,如果經濟許可,建議家長為孩子安排新生兒超音波檢查,經由醫師以最先進超音波儀器詳細檢視,才能及早發現異常,把握黃金治療期。

篩檢新生兒先天性器官異常的利器-超音波
除了一般身體評估和政府補助的新生兒篩檢外,連啟宏醫師認為,相較於X光對體內軟組織提供的訊息有限,超音波可以看穿肌肉及軟組織,「透過超音波檢查新生兒器官結構是否異常,甚至發現潛在問題,即早診斷及治療,才更能為寶寶健康積極把關。」

目前新竹馬偕共提供腹部、腎臟、顱部及心臟超音波四項新生兒超音波檢查。連啟宏醫師指出,新生兒、嬰兒及幼兒時期成長發育是一生健康的基石,超音波影像檢查屬非侵入性,不會有放射線,操作上也不會造成舒服。

腹超篩檢腹部臟器異常 太小病灶仍要持續追蹤
腹腔裡有人體多種器官,包含肝臟、胰臟、脾臟、胃腸道系統等,新生兒腹部超音波可以檢查寶寶腹部器官是否有異常,比如肝脾腫大,先天性膽道或腹部囊腫,甚至是某些腹部腫瘤等。

醫師舉例,曾有新生兒接受腹部超音波後,發現總膽管明顯腫大,診斷新生兒有先天性膽道囊腫,立即建議家屬安排開刀治療。如上述個案若不予治療,未來可能會有膽道阻塞、黃疸甚至是膽管炎等問題產生。

腹部超音波檢查在嬰兒出生後禁食6小時就能進行;不過有些疾病會隨著年紀增加才會出現變化,例如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或膽道閉鎖,都可能在出生後一段時間,才能從超音波發現異常情形,而太小的病灶,如腹部腫瘤,也可能一開始無法確診,連啟宏醫師提醒,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成長,有異狀都要趕快至小兒科就診。

新生兒腎臟超音波 助發現先天性水腎
兒童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比例約為每1000人中有5人,常見的異常包括先天性腎臟形成不全或缺失(少一個腎臟)、水腎、腎盂輸尿管膀胱開口阻塞等,其中水腎是最常見的異常。新生兒身高較矮,輸尿管相對迂迴曲折,尿液排出不通暢就容易有水腎,這類輕度水腎隨年紀增長水腎可能自然減輕或消失,持續追蹤大多對身體沒有影響。

但如果新生兒是因為腎盂輸尿管阻塞、輸尿管膀胱接口阻塞,或是膀胱輸尿管逆流等異常而造成水腎,就必須治療。新生兒剛出生時因脫水或生理性之不解尿期等因素導致尿液較少,因此新生兒腎臟超音波安排於出生48小時後進行較佳。

顱部超音波 把握六個月前檢查黃金期
嬰兒頭蓋骨的前囟門(寶寶頭頂上方摸起來較軟且能感覺脈搏跳動的地方)尚未關閉,是超音波檢查最佳的天然音窗,由於六個月後前囟門會逐漸不明顯,因此一般建議出生後滿24小時至6個月內進行顱部超音波檢查是最佳的時機。顱部超音波可以檢查腦部是否有結構性疾病,包括生產時造成的腦傷,或腦出血、水腦、腦部畸形、硬腦膜下出血及其他腦病變等。此外,早產兒因為腦部發育尚未成熟,更須定期執行顱部超音波,確保發育正常。

心臟超音波 及早發現先天性心臟病
不像部分遺傳或先天異常等代謝疾病可在產前利用羊水或抽血檢查得知,如果想確認胎兒心臟功能,必須等到胎兒心臟成形、約懷孕16到20週時才能經由胎兒心臟超音波進行檢查,因此出生後進行新生兒心臟超音波確認心臟結構功能相對重要。

先天性心臟病雖然不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但根據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8個新生兒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半數都很輕微且不需任何治療,不過大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兒在出生第一年內需要進一步治療。

連啟宏醫師解釋,新生兒心臟超音波可以檢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常見如心房、心室中隔缺損,甚至可以發現一些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如大動脈轉位等,若予治療會有生命危險。剛出生嬰兒心臟的卵圓孔或動脈導管尚未閉合,因此心臟超音波滿月後再進行比較合適。

最後,連啟宏醫師也呼籲,任何檢查都須把握最佳時機!尤其有心臟、腦部、腹部家族病史,或是懷孕期間胎兒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產程遲滯、早產兒、出生後外觀異常等情形,都還是建議作超音波檢查,才能確實為寶寶健康把關。
 

工作繁忙,身體嘛愛顧!
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即時掌握最新醫藥保健資訊→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