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類固醇會有月亮臉、皮膚變薄? 「4大迷思」一次破除

▲藥膏,擦藥,類固醇。(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類固醇是治療過敏、免疫、風濕等疾病的常用藥,卻因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讓與多人為之色變,甚至自行停藥,以致症狀反覆發作。食藥署表示,類固醇只是在疾病初期幫身體「踩剎車」,等到病況穩定後醫師就會逐步減量,更在《食藥好文網》列出坊間常見的4大迷思並一一破除,提醒民眾還是要按醫囑服藥,才能兼顧治療效果與用藥安全。

迷思1:症狀差不多,可以借別人的藥來用?

外用類固醇的藥效強度,可按血管收縮程度分為7個等級,第1級最強,第7級最弱,而醫生開立的處方,會根據病灶部位、病灶嚴重程度,挑選適合的強度。隨著年齡不同,適用藥效也有差異,因此,適合別人的藥品,不見得適合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迷思2:買類固醇藥膏來試試看,這個沒用就換另一種?

若民眾有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自行購買類固醇藥膏使用,卻以藥效較弱的藥膏塗抹在嚴重的病灶上,不僅效果有限、拉長治療時間,還容易提高局部皮膚的副作用,增加經皮膚吸收的類固醇總量。假如以太強的劑量,不斷塗擦在角質層較薄的肌膚(如臉部、腋下、胯下),也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毛囊炎或黴菌感染等問題。

▲▼ 民眾玩寶可夢致肌腱發炎,注射類固醇後出現白斑。(圖/記者洪巧藍攝)

迷思3: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會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

正常的皮膚使用類固醇藥膏久了,的確會萎縮,但若是能以適當強度的藥膏,準確擦在病灶處,既可達到治療效果,也能減少副作用。若已經遵照藥品仿單(說明書)上的指示使用,卻發生不適情況,或者使用後狀況沒有改善,甚至更加惡化,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接受醫師診治。

迷思4:很多地方要擦藥,整片全擦更省事?

藥膏應針對病灶來擦,不要「牽連」正常的皮膚,以免塗抹面積過大,容易增加心悸、正常皮膚萎縮、青光眼等風險。擦藥前,應先洗淨雙手;塗藥時,輕輕將藥品抹在患處皮膚表面,薄擦一層即可,不必用力反覆搓揉,詳細的用藥注意事項應詢問藥師,或詳閱藥袋上的說明。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