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電腦斷層輻射量=核食8萬倍?醫駁「類比失當」。(圖/示意圖/CFP)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媒體報導照一次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量是核災食品的8萬倍,不少醫界人士紛紛跳出澄清。台灣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學會榮譽理事長、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理事長當選人萬永亮教授表示,電腦斷層攝影為偵測一些疾病必要性的檢查,不能與核食做類比;另有醫師提到,台灣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輻射量為1.6毫西弗,比新型電腦斷層輻射劑量還高,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萬永亮今(22)日告訴《ETtoday新聞雲》,心臟電腦斷層攝影為非侵襲性的檢查,可以偵測冠狀動脈鈣化與血管異常或血管狹窄的嚴重程度,鈣化指數為發生心肌梗塞或心臟異常事件的重要預測因子,醫師可將注射對比劑前的檢查結果鈣化指數與同一性別、年齡和種族的群組比較,估算出血管鈣化的嚴重程度和排名,粗估發生心肌異常事件的大略機率。
注射對比劑後可評估血管異常或狹窄的程度和斑塊的分佈。血管狹窄的比例若小於50%,會由心臟內科醫師做保守治療和處理,超過50%就須做進一步的評估;一旦大於70%的 狹窄,則必須積極處理或放置支架。
▲心臟電腦斷層常用於典型心絞痛患者檢查。(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則提到,一般心臟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介於4~5毫西佛,最新機種利用心電圖指引,更可將輻射劑量控制在1.4毫西弗,「比台灣每人每年接受天然背景輻射量1.6毫西弗還低。」
此外,根據去年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SCOT-HEART 研究,追蹤4146位心絞痛患者5年發現,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者,較只接受一般治療病患,心血管疾病死亡及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41% ,「顯見若有臨床須要,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絕對有益無害。」
王宗道表示,目前心臟電腦斷層檢查,多用於典型心絞痛病患,主要症狀為活動時間胸悶、胸痛,範圍從下顎到上腹部,但休息時會改善,心臟內科醫師會視患者情況安排運動心電圖、核磁掃描或電腦斷層檢查。
▲近年來檢驗檢查正夯,電腦斷層也是其中之一。(圖/資料照/記者謝婷婷攝)
他進一步解釋,運動心電圖是透過跑步記錄心跳,雖無放射性,但準確度僅70%,核磁掃描輻射量約落在10~12毫西弗,但準確度卻提升至85~90%,心臟電腦斷層雖可一次揪出所有狹窄與鈣化點,但施作前須打顯影劑,腎功能不佳或碘過敏患者不適合施作。目前台大醫院心臟電腦斷層為自費項目,做一次需花2萬5千元。
萬永亮表示,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檢查結果若無異常,「 一般而言,5年內沒有必要重複做該檢查」,但是這時候也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危險因子,以及是否有抽菸和家族病史 。
王宗道也提到,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是建立在臨床需要,且檢查的游離輻射與吃下核食殘留的體內輻射不同,照射後不會殘留體內,民眾可安心受檢,且許多病患在檢查找出「痛點」後,也更願意調整飲食,乖乖服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