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媽生完5胎後子功下垂到陰道口,靠著丈夫神手塞回再生2胎。(示意圖/記者黃軍瑋攝)
記者李佳蓉/採訪報導
寶寶出生後,胎盤也會跟著從產道排出體外,但你有看過生產多胎後,下體掉出「粉色肉彈」的嗎?婦產科名醫鄭丞傑獨家分享,自己將近30年前碰到的個案,一名生了7胎的60多歲的婦人,自述「子宮掉出體外」已長達30年,在生第5胎時子宮即向下脫垂到陰道口,靠著丈夫每次辦事時「神手塞回」又接連生了2個寶貝,讓當時擔任婦產科主任的他超吃驚。
子宮脫垂,意即子宮脫離原本位置,下垂至陰道或陰道外,且會出現下墜感或尿不易排空、排尿困難、膀胱炎等等。將近30年前曾任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任的鄭丞傑,回憶當時「一個月好幾例」的子宮脫垂個案,他說,在自己的執業生涯中,見過此類子宮掉出體外案例已超過100個,尤其以鄉村最多,由於過去的人生得多,使得子宮脫垂機率提升;反觀現代人生得少,因此幾個月才會看到一個子宮脫垂就診的案例。
鄭丞傑說,29年前一名生了7胎的台東媽媽讓他印象最深刻,婦人自述子宮掉出體外已經30年了,「你這樣怎麼過日子啊?她說『30幾歲就掉到陰道口,這幾年是掉到體外』她來找我的時候已經6、70歲了」。她在生產第5胎後子宮已經掉到陰道口,當時已呈現中度以上脫垂,後來每每辦事時就靠著老公把她的子宮推回原本位置,又拚了2胎,懷孕時子宮變大,卡在骨盆腔內,所以也都足月才生產。直到進入更年期後子宮完全掉出體外,膀胱受到壓迫尿不出來才就醫。
▲婦人粉色子宮掉出體外30多年,直到尿不出來、下體出血才就醫。(圖/鄭丞傑醫師獨家提供,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使用)
鄭丞傑說,婦人因害怕手術要切除子宮,因此讓子宮在陰道外「晃蕩」30多年,此次因為子宮下垂連帶將膀胱、尿道及後面直腸肛門一起往下拉,導致尿液排不出來;除此之外,因掉出來的子宮頸摩擦內褲引發出血,婦人子女驚見內褲有血以為是癌症,因此趕緊要她就醫,殊不知是子宮掉到體外了。
究竟子宮下垂是如何造成的?鄭丞傑說,第一為腹部壓力,包括懷孕、生產、便秘、長期咳嗽、長期提重物,其中懷孕、生產時腹壓最大,努力將胎兒往下推用力10多個小時,且懷孕本身讓子宮兩側韌帶拉長,子宮因而變大,而產後韌帶雖會收縮,但卻難縮回100%。有些人因為韌帶不斷的拉長、縮短,最後導致彈性疲乏,使得子宮雙側韌帶鬆弛「再也回不來了」。
第二個原因是老化,因4、50歲的婦女缺乏荷爾蒙,子宮兩側韌帶鬆弛、無法懸吊子宮,再加上地心引力和因老化所導致的皮膚組織彈性變差,使得子宮容易脫垂。雖然靠著雌激素能改善,但效果卻很有限。
鄭丞傑解釋,一般子宮脫垂可分4階段、包括輕度下垂、中度下垂、第三度下垂及第四度下垂:
1. 輕度下垂:自然生產過的人大都有,擦陰道荷爾蒙、多做骨盆運動,若合併尿失禁,可做骨盆底肌肉刺激,或是復健運動都有幫助。
2. 中度下垂:指子宮移位「掉在半路上」,即在陰道中段。
3. 第三度下垂:掉到陰道口。
4. 第四度下垂:掉出體外。
三四度脫垂做運動復健幫助不大,只能選擇從陰道或是腹腔鏡手術將子宮懸吊回去,或是經陰道開刀將子宮拿掉。一般停經前的女性會選擇懸吊回去,停經後的更年期婦女因不再生育,及為避免老化再復發,高齡時還得承受身體麻醉的高風險,因此建議在5、60歲時選擇拿掉子宮。
▲鄭丞傑認為,孕媽生產完仍有坐月子的必要性,好好休養讓骨盆恢復。(示意圖/記者姜國輝攝)
至於有很多女網友說「倒立有助於子宮縮回去」,鄭丞傑認為是天方夜譚:「那你每天倒立走路」,此方法治標不治本,僅有暫時的效果,並非改善子宮脫垂的好辦法。該怎麼檢測自己是否有子宮下垂,他說,女生們可試著蹲下來用手摸陰道口,若能摸到一團硬硬的子宮頸在陰道口處,屬於第三度脫垂,掉到體外則為第四度,中度以上即可考慮開刀,而有沒有感覺到「下墜感」也能成為你的判斷指標。
鄭丞傑說,傳統女性生活辛苦,即使即將臨盆,也要拿著鋤頭下田幹粗活,生育完也鮮有休息時間,為養家活口又得立即上工。反觀現代媽媽注重產後調養,而他也認為產後坐月子有其必要性,好好休息一、兩個月,讓骨盆腔好好恢復,避免太勞累、提重物,對於女性保養非常重要。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