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女士近2年申請到健保生物製劑後病情控制良好,終於能為心愛的家人織上愛心毛衣。(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65歲的范女士30年前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先是全身出現疼痛症狀,後來手指開始扭曲變形,罹病以來跑遍了復健、骨科門診,甚至請神明幫忙「指路」,花了20年才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於生物製劑治療2年後,關節變形終能稍獲舒展,再次拾起興趣,為家人織上愛心毛衣。
范女士表示,她原本擔任行政職,後來因為關節太疼了,只能辭去工作在家靜養,原本想利用閒暇時間幫家人打毛衣,沒想到此時手指關節也開始發疼,「連上廁所抽個衛生紙都痛到快掉淚」,根本無力使用棒針,讓她一度不甘心吶喊,「到底為什麼是我!」所幸後來透過規律用藥,終於找回一線曙光。
范女士今(28)日出席記者會,向記者展示她彎曲、腫脹的手指,除了手背可見明顯的扭曲外,手掌也能看出一條一條綠色的浮腫痕跡。
▲范女士因罹病初期誤信偏方,手的關節已遭到破壞。(圖/記者嚴云岑攝)
范女士坦言,她在罹病初期一度被誤診為紅斑性狼瘡、乾癬,因為心裡畏懼,只靠練氣功、吃中藥等偏方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回到風濕免疫科門診,卻已無法挽回變形關節,而長期的發炎也釀成滑囊炎、軟骨增生等疾病,讓她在近年來接受了10多次的手術。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一般內科主任林孝義表示,目前類風濕關節炎(RA)強調「達標治療」,每1至3個月就會以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來評估活動度,以此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破壞骨骼和失能等不可逆傷害。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一般內科主任林孝義。(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孝義指出,最新研究顯示,54.1%的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且許多病友都有錯誤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反而在無形之中加速關節破壞程度。
「如果按時服藥,類風濕關節炎並不可怕!」林孝義表示,根據門診觀察,順從性較高的病患,擁有較高的疾病活動度與較好的生活品質,呼籲病友若有服藥問題,應與主治醫師即時溝通,按時服藥、遵循醫囑治療,才能讓疾病得到妥善控制。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