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安寧病房一隅。(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立法院今年1月6日公布了《病人自主權利法》,再度強化民眾的安寧觀觀念的法案,預計在3年後正式上路。《今周刊》今(2)日公佈全台22縣市,1千多位民眾對此法案的看法,僅有45%的民眾聽過,其中卻有83.5%認同。對於低知名度卻有高認同的調查結果,曾在臉書公開預立醫囑的沈富雄醫師表示,對於民調結果不用高興得太早,因為「能知不一定能行」。
沈富雄說,預立醫囑是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如果整個社會都對死亡「少點禁忌、多點討論」,台灣一定能成為一個體質健康的國家。沈富雄舉呼吸治療為例,雖然插管後平均可多出7~9個月的餘命,但最終依然躲不過一死,且過程極為痛苦。歸結台灣呼吸治療人數較歐美等國為高的原因,可能與健保給付大方,且有廉價外勞照護有關。每年健保花在呼吸器的金額約270多億,約佔健保6千億總額的4.5%。未來《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後,或許有望改善。
▲沈富雄醫師(左)與黃勝堅院長。(圖/記者嚴云岑攝)
「越不在身邊的小孩,通常越『孝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表示,他曾遇過一位病患,原本家屬都同意放棄插管,但風塵僕僕從美國趕回來的小孩,卻堅持做「全套」,但出完主意一週後卻直接返美,照顧的責任又落在台灣的兄弟姐妹身上。
目前台北市聯合醫院已經開始實驗「預立醫療決定」的諮商會議,透過醫療人員的諮商照護會議,將自己「想要與不想要的各項醫療服務與臨終安排」一一列出,在醫生、社工師、護理師的見證下,完成了「預立醫療決定」,至今年3月底前,已有100多人完成簽署。
▲《今周刊》調查83.5%民眾支持病人自主選擇「善終」。(圖/記者嚴云岑攝)
黃勝堅說,病人自主權利法,是安寧緩和照護條例的進階版,也就是說,只要你曾預立醫囑,當遇到突發狀況或疾病導致昏迷,無法表達清楚意願時,所有維生器材的重裝備,都不准掛上你的身體,進行加工延命。沈富雄也提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其實是在對抗台灣社會既有的傳統、封建、親情與孝道,簽署後醫囑還需讓親屬知道,取得醫護與親屬間的共識,生命的最後才不會是一堆冰冷的管線,而是在自己愛的人的陪伴下,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