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讚≠關注!專家揭「親子關係惡化」引爆點:失敗覺得自己沒用

兒童,小孩。(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孩子會故意做出叛逆的事情引起大人的注意。(圖/達志影像/示意圖)

文/岸見一郎

當孩子為了證明自己與大人哪一方是正確的,進而挑起權力鬥爭時,如果大人贏了,孩子就不會再當面反抗,而是在私下做出偏激的行為當成對大人的報復。面對這樣的情況,大人已經不只是憤怒,而是會感到痛心。一旦情況惡化下去,孩子會乾脆做出讓人放棄他的行為,讓大人一想到孩子就滿心絕望。

當事態還處於權力鬥爭階段時,當事者之間還有自行解決問題的可能;一旦事態惡化到下一個階段,要是沒有毫無利害關係的第三者介入,問題基本上就很難解決了。

如果問題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引起注意,那麼所有給予關注的動作,不管是什麼形式都會延續問題行為的存在,所以只能完全無視。有時候即使只是看一眼,都會被視為一種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如果只是無視,除了不能改變現狀,有時還會讓事態惡化。因為即使之前一直被責罵,至少還算獲得了某種關注,現在卻連這種關注都沒有了。

因此,在無視孩子問題行為的同時,也要開始關注他的適當行為,這麼一來,他的問題行為終究會慢慢減少。既然適當行為獲得了關注,他就沒有必要再用問題行為去引起注意了。

▲▼父女、親子。(圖/免費圖庫stocksnap)
▲很多人以為不責罵、不懲罰小孩,就要大力稱讚,其實不然。(圖/免費圖庫stocksnap)

然而,這裡所謂的「關注適當行為」,並不是指「稱讚」。許多人以為不懲罰、不責罵,要關注適當的行為,就是要大力稱讚,但事實並非如此。

舉例來說,孩子將晚餐準備好了,全家人一起享用時,每個人吃一口就讚賞一句:「真好吃!你看,你也做得到啊!好厲害,你做得真是太好了!」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一個擁有正常語言感覺的人,都不會感到愉快吧?

但是,所謂的「稱讚」就是如此。它是有能者對無能者的評價,是由上而下給予對方的判斷及評估,因此被當成下位者接受評價的人都會感覺很不愉快。

此外,關於信念的形成,或許孩子確實會把稱讚他的人當成自己的夥伴, 但是被稱讚的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有能力嗎?在被稱讚的期間,孩子或許會認為父母是自己的夥伴,但他也會害怕,一旦沒有造就父母期望的理想結果,父母馬上就會拋棄自己。因此只要一失敗,他就會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

本文摘自《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岸見一郎(哲學家)/方舟文化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