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心因性猝死!專家曝1狀況「幾乎救不回」:佔所有死亡的2/3

▲▼高以翔猝逝,《追我吧》本周停播。(圖/翻攝自微博/高以翔)
▲高以翔驟逝,震驚整個娛樂界。(圖/翻攝自微博/高以翔)

文/邱淑媞(前國民健康署署長)

年輕男性在激烈運動後突然倒下,檢查發現心臟驟停,而過去身體健康,就如同這次高以翔的案例,總是引起社會譁然,各種猜測也隨之起舞,莫衷一是。例如:天氣?過勞?心肌梗塞?太激烈?太勉強……。這些,事實上都沒有切中問題核心。

固然,個別案例的最終確切原因,有賴詳盡的醫學檢驗,甚至病理解剖,不過,我們可以看看過去的研究有什麼發現。過去國內外典型案例是出現在馬拉松場上:年輕男性跑者在抵達終點前後突然倒下,急救無效。共通性有:

1.年輕,通常在40歲以下,而且過去健康良好
2.男性居多
3.通常發生在抵達終點前後
4.通常救不回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2年,醫學類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刊登一份針對全美2000-2010年間全馬或半馬賽事死亡者的分析研究,總數1090萬名跑者當中,有59位發生突發性心跳停止(總體發生率僅大約20萬分之1),其中有42人死亡(致死率七成)。這些事件平均年齡42歲,有86%(51位)是男性(發生率是女性5.6倍)。

三成的存活者,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現場有施行心肺復甦術,二是類型缺血性心臟病的心跳猝停者,超過一半存活,而「肥厚型心肌病變」者,無一人救回。肥厚型心肌病變,佔所有心跳猝停的一半;佔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而且,這些死者年齡都在45歲以下。

研究證實了過去的瞭解 (也推翻了錯誤的猜測):造成「年輕」跑者猝死的頭號原因,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臟病,而是肥厚型心肌病變;而且,這些病人雖然較年輕(甚至僅20多歲或30多歲),卻反而比年紀大、有心臟病史的人,更難救回(極少有救得回來的)。

肥厚型心肌病變是因基因缺陷造成心臟肌肉局部性的肥厚。患者不一定有症狀。那要如何事先知道或預防呢?一可透過心臟超音波加以診斷;另,若是有家族史,則有基因檢測可以做。

依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2018登出的綜合整理報告,若具備猝死的重大危險因子(例如一等親有心因性猝死、曾不明原因昏厥、左心室壁達3公分以上等),可放植入性心臟去顫器,具保護效果。但,許多猝死者並不具備重大危險因子。此外,跑者是否一律要先做心臟超音波,來預防這類猝死? 國際尚無定論。

有疑慮、很擔心的人,是可以去做個檢查(應該要自費),目的是:瞭解自己並不是這類病人,在看到這類特殊案例時,不必過度恐慌到連一般人都不敢去跑步。至於若發現有這個疾病,那就應該找心臟科醫師好好評估討論。

本文經邱淑媞授權轉貼,未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