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案例增!衛生局曝「高風險食物」:魚解凍別超過2小時

▲黑鮪魚,日本料理,生魚片示意圖。(圖/黃士原攝)

▲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都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圖/記者黃士原攝/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夏天食品不易保存,容易增加食品中毒發生率。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食品中毒病因大宗為病毒、細菌、天然毒,其中未經加熱的生菜沙拉、生魚片、飲冰品等,都屬於食品中毒的高風險食物;而常被視為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魚貝類等水產品,則需注意組織胺、諾羅病毒等風險。

衛生局食藥科王明理參議兼代科長指出,根據統計108年4月至6月共13件食品中毒通報案,較107年同期10件,增加3件,經衛生局採檢及調查,1件食餘檢體病原性微生物均未檢出,查攝食者主要症狀包含發疹、發癢、臉部潮紅及過敏反應,經判定過敏原因為虱目魚柳組織胺造成,都是天然毒食品中毒,其餘12件病因無法判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中毒定義為2人或以上攝取相同食品出現相似症狀。王明理說,組織胺是在腐敗魚肉(如:鮪魚、鯖魚、鰹魚、秋刀魚、沙丁魚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對熱安定,因此不易以加熱方式加以破壞,一旦產生就不易去除,在開放式、潮濕的存放空間,易使魚體受到腸內細菌污染,24小時內便足以產生引起中毒的組織胺含量。

王明理提醒,預防組織胺食品中毒最佳方式,包括在衛生良好環境確實以低溫或冷凍保存魚體、魚體解凍到烹煮間隔不超過2小時、足夠烹調溫度及時間;此外,餐飲業者對於食材來源、處理流程、烹調器具、環境設備等,應確實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衛生局呼籲,一旦疑似發生食品中毒,患者及醫療機構應保全證據,儘量保留剩餘食品及嘔吐或排泄物,並儘速通知衛生單位採樣調查,以釐清食品中毒原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