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3歲男童血便1天拉10次! 15歲姊「捐糞」助他拉出軟黃金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一名3歲男童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連續2個月腹瀉、拉血便,最多一天拉8至10次,確診高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經常歸抗生素治療無效,醫師決定採微菌叢植入治療。第一名捐贈者是病童哥哥,卻因糞便被檢驗出致病性細菌不符標準,所幸15歲姊姊條件符合,經內視鏡植入經純化糞菌2天後,終於順利排出金黃色軟便,至今3個月皆未復發。

▲長庚糞菌移植。(圖/長庚醫院提供)

▲糞菌移植資料照。(圖/長庚醫院提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困難梭菌感染通常是因大量、長期使用廣效型抗生素所致,其引起的偽膜性大腸炎及毒性巨結腸症治療困難,加上困難梭菌釋放出毒素,進而導致嚴重的腸道併發症。台灣每10萬住院人次中,就有45人感染;每一千個出院人次中,也曾有3人感染菌。

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表示,治療困難梭菌,通常需使用抗多的抗生素如萬古黴素及咪唑尼達,一旦治療失敗,就會引發更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即使病期初步改善,也經常會復發,新發展的「微菌叢植入術(FMT)」,則提供了合乎環保及自然的治療方式,去年衛福部頒布特管辦法,更讓糞菌移植順利使用在病人上。

▲長庚糞菌移植。(圖/記者嚴云岑攝)

▲邱政洵教授說明糞菌移植過程。(圖/記者嚴云岑攝)

林口長庚去前至今年6月共完成5例移植,年齡從3歲到88歲不等,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法,針對捐贈者、病患移植前後的腸道菌相,進行一系列指紋檢測,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病患在移植2至4周後,幾乎都恢復正常的腸道菌相,追蹤時間從2個月至1年多皆未復發。

邱政洵提到,目前微菌移植均須符合特管辦法,進行嚴格病人與捐贈者篩檢,捐贈者須通過書面、血液、疾病史3大條件,才能進行捐贈。每個成年人捐贈糞便量約在100至150克,醫事人員採集完後,便會加入生理食鹽水,印行過濾、離心、洗滌等厭氧無菌操作,最後純化萃取出植入物,在取出6小時內直入病患體內,效果最佳。

▲長庚糞菌移植。(圖/長庚醫院提供)

▲純化萃取出的糞便。(圖/長庚醫院提供)

收治3歲男童的林口長庚兒童腸胃科副教授陳建彰表示,男童在哥哥取樣失敗後,轉而對姊姊搜集糞便,所幸姊姊經一系列評估,符合健康捐贈者條件,經過1天的作業流程後,透過內視鏡方式,將純化菌叢植入弟弟腸道,順利改善腸胃道菌相,也未再有腹瀉情形。

最後,邱政洵提醒,長期住院、有使用過廣效性抗生素、免疫功能差、罹患腸道性發炎疾病與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困難梭菌感染高風險群,若出現不明原因腹瀉、甚至合併腹脹、腹痛或血便,就要懷疑可能是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應盡快就醫治療。

你可能也想看...

「糞菌移植」只能靠親屬? 超過這年紀無血緣關係也能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