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最常被2類毒蛇咬傷!嚴重恐腎衰竭、截肢 處置方式一次看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說明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說明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4月起國內進入蛇咬旺季,疾管署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其中高達82.9%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兩類,為國人最常接觸、出現衝突的毒蛇。專家表示,毒蛇咬傷輕者出現局部腫脹疼痛,重者可造成呼吸障礙、瀰漫性出血、敗血症、不可逆之腎功能衰竭、截肢,甚至死亡;統計國內2017年至2021年這5年間仍有9人因蛇咬死亡。

疾管署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科長鄭雅芬表示,國內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和神經毒的鎖鏈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雅芬說明,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國內2017至2021年間每年平均有979 人被毒蛇咬傷,依照抗蛇毒血清使用比例進行分析,82.9%患者使用的是抗龜殼花及赤尾青竹絲蛇毒血清,11%患者使用抗雨傘節及眼鏡蛇蛇毒血清,至於其他蛇毒血清或者同時使用兩種蛇毒血清的病例約佔5.8%;推估毒蛇咬傷比例依序為龜殼花及赤尾鮐、飯匙倩及雨傘節、百步蛇、鎖鏈蛇。

▲▼台灣常見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台灣常見毒蛇。(圖/疾管署提供)

根據文獻調查,過去抗蛇毒血清製劑未普遍上市供應前,被毒蛇咬傷者死亡率達6%;因抗蛇毒血清的種類完整與充足的供給,使台灣因毒蛇咬傷而死亡的人數大幅下降,死亡率也降至0.18%。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健保署資料也顯示,2017至2021年5年間仍然有9位國人因毒蛇咬傷而死亡,換算平均每年約有2人因毒蛇咬傷過世,所以特別提醒民眾,出遊時應做好防範措施,如果不慎被毒蛇咬傷,務必要儘速就醫,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療。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清明連續假期即將到來,疾管署呼籲,民眾如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應做好自我保護,穿著長袖衣物及包鞋。鄭雅芬指出,大多數蛇類都不會主動攻擊人,只要與牠們保持距離,牠們通常會選擇離開,所以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蛇類咬傷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蛇類咬傷衛教。(圖/疾管署提供)

鄭雅芬也提醒,民眾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五要五不」,五要: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如果不記得蛇的樣子,描述當時環境也會有幫助,另也要要脫手錶、戒指等飾品,避免肢體腫脹加重傷害、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

另有應該避免做的「五不」,鄭雅芬提醒,遭蛇咬傷不要割開傷口,也不要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國內目前有195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由於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如有使用需求可先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了解鄰近醫療院所抗蛇毒血清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

▲▼近3年抗蛇毒血清供應量及耗用量。(圖/疾管署提供)

▲近3年抗蛇毒血清供應量及耗用量。(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為我國唯一產製且持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藥證者,供應 4 種抗蛇毒血清;其中 2 種為雙價型血清(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另 2 種則為單價型血清(抗百步蛇毒血清、抗鎖鏈蛇毒血清),每年儲備約3870劑。

鄭雅芬說明,國內每年平均耗用量約2,660 劑,近3年(2022-2024)每年平均供應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約2457劑、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約784劑、抗百步蛇毒血清約107劑、抗鎖鏈蛇毒血清約36劑。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