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老感覺地震!醫揭「新分類疾病PPPD」3大症狀:一動就暈

暈眩無解竟是新分類疾病PPPD。(圖/醫院提供)

▲一名女性暈眩問題長達3年,最後確診新分類疾病PPPD。(圖/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名退休護理師李小姐暈眩長達三年,暈到「平常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騎機車像開飛機一樣暈晃,只有躺著能稍稍緩解」,3年來都找不出病因,最後才終於確診是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簡稱PPPD。醫師指出,罹病患者會有「慢性頭暈持續3個月、走動時頭暈加重、視性暈眩」等3大明顯症狀。

收治該病例的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指出,李小姐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暈眩發作時,會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隨著時間越久,症狀越嚴重,符合PPPD的特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滋圃說,「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是國際眩暈醫學會於2014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分類疾病,同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PPPD在不同科別容易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

暈眩無解竟是新分類疾病PPPD。(圖/醫院提供)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會有3大明顯症狀。

PPPD的發生主要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得敏感有關,患者會有「慢性頭暈持續逾3個月」、「頭暈感嚴重度隨著站立、走動或頭轉動而加重」、「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會暈得更厲害。

張滋圃強調,PPPD容易發生在焦慮病人,但國際眩暈學會確立PPPD「功能性障礙疾病」,並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且研究顯示,3到6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

張滋圃提醒,PPPD好發族群為40、50歲中年女性,建議要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並保持規律生活作息和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降低暈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