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圖/翻攝自pixabay)
文/陳奎篤
台灣洗腎患者已超過八萬名,是全世界洗腎病患密度最高的國家。慢性腎臟病於早期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因此大多數病患對於罹病缺乏認知,往往等到疾病末期才發現就醫,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期。
其中最常導致慢性腎臟病的致病原因是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其中尤以糖尿病最為重要。民眾特別是有這些慢性疾病者,須加強對慢性腎臟病及其併發症之警覺,早期檢查、早期治療才能避免疾病惡化而不自知。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包含多渴、多吃、多尿、體重減輕等。有症狀的病人只要測量隨機血糖數值大於200mg/dl以上,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無症狀病人則需符合以下條件的其中一項,且需重複檢驗有兩次以上才可診斷為糖尿病。
(1)空腹8小時血糖≥126 mg/dl。
(2)葡萄糖耐受測試兩小時血糖≥200 mg/dl。
(3) 糖化血色素≥ 6.5%。
糖尿病若控制不良會引發諸多併發症,包括有腦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關節病變等。
糖尿病腎臟病變可分五期。
第一期:腎絲球過濾速率增加,腎絲球肥大。
第二期:腎絲球過濾速率恢復正常,但腎絲球組織已出現病理性變化。
第三期:腎絲球病理變化持續惡化,開始有微量白蛋白從尿液中流失,每日流失量介於30~300毫克之間,稱為微蛋白尿期。
▲亂吃來路不明的藥物超傷腎!(圖/ETtoday新聞雲示意圖)
第四期:尿液中白蛋白每日流失超過300毫克以上,亦稱為明顯蛋白尿期。
第五期:腎衰竭期。血中肌酸酐和尿毒素開始上升,逐步進入腎衰竭。糖尿病患需篩檢是否有蛋白尿,若合併有蛋白尿的人有較高機會進展成嚴重慢性腎臟病。
如解尿時發現尿液有過多泡泡、水腫等症狀,務必至醫院作篩檢,確認是否有腎絲球過濾率降低或尿蛋白異常。
為了要預防腎臟病變、延緩腎功能惡化,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外,很重要的是控制血糖、血壓。血糖的控制除了飲食控制、適度運動、降血糖藥物使用之外,建議能自行監測血糖,除了可記錄血糖變化提供醫師調整藥物之參考,也可了解是否飲食所造成的高血糖。
對血壓的控制,若沒有禁忌症,建議優先使用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但使用者須依醫師指示定期追蹤腎功能與鉀離子濃度。此外,高血脂的控制也很重要,不但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使用降膽固醇藥物的部分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速度可能會減緩。
抽菸、肥胖都與慢性腎臟病、也與許多其他慢性病有相關,適度減重、戒菸可能有所幫助。此外,不當服用中藥、止痛藥、或來路不明的藥物,可能直接造成腎功能損傷。脫水、暴飲暴食、過度蛋白質攝取等也應該避免。保護自己的腎,須從日常細節做起。
作者介紹
陳奎篤醫師,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
主治項目
急慢性腎臟病、腎衰竭、血尿、蛋白尿、透析治療、電解質異常、泌尿道感染學經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