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45!40歲糖友「針劑控糖」,年瘦30KG變「美魔女」。(圖/公關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0歲趙小姐3年前確診糖尿病,當時血糖超過500mg/dL,但她在蒐集國外資料,發現使用胰島素可控制血糖,也能讓胰島細胞休息後,便主動向醫師要求施打,治療2年來,糖化血色素從9.9%下降到6.5%。去年起,合併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她更接受每天一次的針劑藥物腸泌素,同時控制血糖與體重,再搭配飲食運動控糖,1年來整整降了30公斤,重拾纖細身材。
根據統計,國內糖尿病患約227萬人,近年每年新增2萬5000人,但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血糖控制僅約1/3達標,其餘控糖不加的患者,可能深陷併發症風險。
杜思德提到,國內糖友血糖達標率如此低,跟患者未積極控制血糖,等到出現併發症才有所警覺緊密相關。近期研究指出,在糖尿病診斷初期就開始接受胰島素治療,有一半的患者在一年後即便在沒有使用藥物的情況下,糖化血色素依然維持在6.5%以下,「可見糖尿病積極起始治療,有助病患越早改善病情,血糖達標。」
▲糖尿病若控糖不佳,日後可能會出現洗腎、心血管病等併發症。(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杜思德表示,相較於口服藥物,針劑藥物主要採「直接補充」的方式,對人體作用較直接,產生效用也較快速。然而國內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對針劑藥物,通常抱持負面印象,認為施打胰島素或腸泌素是代表糖尿病非常嚴重、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打。
糖尿病若控糖不佳,日後可能會出現洗腎、心血管病等併發症。杜思德表示,口服藥物發揮效果的時間長,又需促進自體分泌胰島素,對於胰島細胞異常的患者,可能會「操太兇」,提早讓胰臟失去過能。
針劑注射胰島素,可以讓血糖快速下降,建議糖化血色素大於9.5%,同時病友「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等三多一少患者使用,一般會先施打3個月,並視控糖效果決定是否繼續施打,或者重新調整為口服藥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