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右二)團隊發現DUSP22在肺腺癌的關鍵角色,新穎調控分子助力精準治療新策略開發。(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肺癌是國人頭號殺手,在十大癌症發生、死亡都排名第一,其中肺腺癌占比達到5成,也是臨床常見年輕女性、沒有吸菸者會得的肺癌類型。國衛院今(14)日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團隊利用生物資訊技術分析美國癌症基因圖譜公開的肺腺癌資料庫,發現肺腺癌患者的DUSP22蛋白表現量低,疾病表現就更為惡性且存活率低,但這也為未來精準標靶治療提供新方向。
肺腺癌的發生與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變、KRAS突變、ALK融合基因等多種基因異常密切相關,因此肺癌基因定序可以提供臨床醫師重要資訊來決定標靶治療方式,但肺腺癌細胞增癌化增生的調控路徑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國家衛生研究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團隊利用生物資訊技術分析美國癌症基因圖譜公開的肺腺癌資料庫,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家族的DUSP22蛋白在肺腺癌細胞中的低表現量,與肺腺癌的病理分期及肺腺癌病患的低預後存活率呈顯著正相關。
林文傑說明,研究團隊利用細胞及動物模式證實,DUSP22會透過去磷酸化負面調控EGFR與其下游訊息傳遞路徑,進而抑制肺癌細胞增殖,存活與侵襲能力,並進一步阻止腫瘤進展。此發現不僅加深了對肺腺癌惡性演變分子機制的理解,也為未來精準標靶治療提供了嶄新方向。本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6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
林文傑指出,研究發現,缺乏DUSP22的肺腺癌細胞對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敏感度顯著上升,顯示缺乏DUSP22的肺腺癌細胞對此途徑訊息高度依賴,也因此,DUSP22低表現的肺腺癌病患雖然預後不佳,但如果能早期發現並使用抑制劑藥物其敏感度高、效果較好,可以延長存活率。
另一方面,從DUSP22基因剃除的動物實驗中發現,當體內缺少DUSP22,間質表皮轉化因子受體(c-Met,又稱肝細胞生長因子受體)也會被活化,而c-Met的活化讓肺癌細胞更具侵襲性。利用藥物個別抑制EGFR活性(艾瑞莎)與c-Met活性(癌必定),肺癌細胞的侵襲性和PD-L1都降低了,這證實DUSP22不只控制EGFR,還進一步影響下游c-Met和PD-L1,扮演調控癌細胞增生與侵襲性的守門員角色。
總結來說,DUSP22的表現高低變化可能與肺癌的惡性程度、治療反應及預後有高度相關,可作為診斷,治療策略或預測疾病進展的重要標幟分子。而DUSP22可以同時抑制EGFR與ERK1/2兩種激酶的活性,在已產生抗藥性的肺腺癌細胞及動物實驗中,提高DUSP22表現量都可以有效抑制艾瑞莎抗藥性的肺腺癌生長,代表同時抑制EGFR與ERK1/2兩種激酶標靶是有潛力治療產生抗藥性肺腺癌的策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