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患接受腹部超音波示意圖。(圖/肝基會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肝病是國病,每年約奪走1.2萬人性命。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內科名譽教授許金川表示,許多人以為能夠捐血又有B肝表面抗體(anti-HBs),就代表肝臟一定健康,其實事實並不然,很有可能是感染B肝病毒痊癒後留下的印記,且一旦感染過B肝病毒,就容易引起肝臟反覆發炎,日後還是有可能產生肝癌。
今年62歲的蔡女士是位「捐血戰士」,自民國82年起已獻血超過20年,每次捐血的檢驗報告都很正常,沒有B肝及C肝帶原,體內甚至還有B肝表面抗體。沒想到去年起腹部卻開始持續悶痛、嘔吐,檢查發現右側長出9公分大腫瘤,甚至還破裂出血,差點性命垂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金川表示,人體產生B肝表面抗體的方式有2種,一為施打B肝疫苗產生的抗體;另一種則是曾感染B肝病毒,後來人體免疫力戰勝病毒,而產生B肝表面抗體。後者因曾感染B肝病毒,可能會讓肝臟反覆發炎,進而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增加日後癌變的風險。
因此,許金川提醒,若沒有施打過B肝疫苗,卻有產生B肝表面抗體者,就代表曾感染過病毒,蔡女士應該也是屬於該類族群。此時若進一步檢測核心抗體(anti-HBC)檢測,幾乎都會呈現陽性。
他提醒,沒有施打過B肝疫苗,卻有B肝表面抗體者,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還是得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保護肝臟健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