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超2周恐為「膽閉鎖」,膽汁鬱積肝臟恐致命。(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新生兒黃疸相當常見,多數為生理性黃疸,但有一部份為病理性黃疸,包括嬰兒膽道閉鎖等嚴重的肝病引起的黃疸。台灣每年約30至40名新生兒罹患膽道閉鎖,發生率高居世界第二。醫師呼籲,新生兒黃疸若超過14天,應尋求兒科醫師判別是否是肝病引起的黃疸,避免延遲早期診治的時機。
3個月大的女寶寶小芯出生第4天時,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發現小芯黃疸指數偏高,接受照光治療後仍然不降反升,推測並非生理性黃疸,建議抽血檢查。檢查後發現直接及總膽紅素偏高,建議轉診至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認是膽道閉鎖引發的膽汁滯留性黃疸,所幸小芯接受葛西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美惠教授。(圖/記者嚴云岑攝)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美惠教授表示,膽道閉鎖是最常見的兒童肝病致死原因,也是兒童換肝的主因。罹病的嬰兒膽道不通,膽汁鬱積肝臟,易在短短數十天造成肝硬化,嚴重時恐致命。
雖然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04年率先他國,開始推展「全國性嬰兒大便辨識卡篩檢膽道閉鎖症」,但全台仍有3成的膽道閉鎖兒因未被早期發現,無法及早接受治療。
張美惠提醒家長,應仔細觀察嬰兒大便顏色,除此之外,若嬰兒有延長性黃疸,疑似肝病的可能性高,可接受醫師建議抽血檢驗與肝病診斷相關之直接及總膽紅素並求其比值,讓每個心「肝」寶貝都能健康長大。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