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牛牧場300頭失蹤 藍委:牛肉一定要從加拿大進口?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食藥署在颱風夜恢復加拿大牛肉進口,遭外界質疑為「突襲」。立委陳宜民今(13)日質疑,發生第19例狂牛症牧場中的600頭牛,僅有300頭遭撲殺,另有300頭流向不明,撲殺的牛隻,也未做腦部切片檢查,病毒可能潛藏在腦中未被檢出。此外,由於狂牛症有7年檢疫期,他也質疑恢復進口是出於WTO的談判手法,「牛肉是可以替代的,為何一定要從加拿大進口」?

狂牛症正式名稱為牛海綿狀腦病(BSE),推測是飼主為了補充牛隻蛋白質、鈣,餵食牠們食用患有羊搔癢症(scrapie)的羊屍體製成的肉骨粉而感染。立委蔣萬安也舉資料表示,牛隻染病後會出現搖頭、性情狂躁、後肢無力最終導致死亡;人類食用狂牛症牛隻後,也會造成憂鬱、焦慮、走路不穩等情況,發病一年內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委陳宜民質疑加拿大牛肉未經7年檢疫期就進口,民眾食用可能會不安全。(圖/ETtoday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有鑒於狂牛症產生的嚴重後果,各國於1998年分別禁用肉骨粉,加拿大是在2007年跟進,但2015年2月卻有19例傳出,台灣也於同月暫停進口。不過,在朝野尚未達成共識前,食藥署卻於7日颱風夜宣布恢復進口,讓陳宜民質疑,這根本是WTO的談判手法,「農委會沒有幫農民爭取到任何權益,反而要餵他們吃加牛。」

陳宜民說,加拿大牛爆發第17、19例狂牛症為同一牧場,但同廠600頭牛中,僅有300頭撲殺,另外300頭流向不明。加國在撲殺後,也沒有全數做大腦切面檢查,病毒可能藏在其他牛隻的腦中未被檢出。此外,他也質疑,得過狂牛症的牛隻,須經過7年檢疫期才能宣布安全,「事發一年多就進口,民眾真的能安心吃嗎?」

對於陳宜民的質疑,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回應,動物的疫病與檢疫期是兩回事,並沒有所謂的7年檢疫期。且我國進口的產品,僅限月齡30個月以上的帶骨牛肉,針對OIE規定的高風險物質如肥腸末端、頭骨、腦、眼、脊髓等,皆無進口,民眾可以安心食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