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17歲!子宮頸癌年輕化,性經驗達2年就要定期「抹」。(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子宮頸癌年輕化,其中超過20%的癌前病變患者年齡介於20至34歲,等於每5例子宮頸癌前病變中,就有1人是年輕女性,還有人17歲就罹病。醫師表示,雖然目前國健署免費篩檢僅適用於30歲以上的婦女,但只要發生過性行為2年以上的婦女,就會保守建議施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才能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周宏學說,子宮頸癌的發生原因為「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所致,只要發生過一次性行為,5年內就有70%的機率遭HPV感染,但有90%只是暫時性感染,但有10%可能會造成持續性感染,雖然其中多數不會有事,但少數可能轉為子宮頸癌前期病毒,若未及早發現或預防,可能會轉成子宮頸原位癌或以宮頸癌。
雖然HPV感染情況頻繁,但年輕女性子宮頸癌防護觀念卻嚴重不足,台灣婦女健康學會副秘書長陳菁徽指出,台灣30歲以上女性因有免費篩檢,20年來的累積篩檢率已達81%,然而30歲以下的女性抹片篩檢率卻不到20%,在台灣年輕女性癌前病變發生率逐年攀升的趨勢下,對於有性行為的女性,除需定期篩檢外,更需定期施打子宮頸癌疫苗防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周宏學醫師。(圖/記者嚴云岑攝)
周宏學說,台灣HPV致癌型別排行前三名依序為HPV16、HPV58、HPV52,HPV16是兇猛易致癌的病毒型,造成了最多的子宮頸癌,但對台灣女性而言,同樣為高致癌型的HPV52與HPV58,更是不可不注意的防疫漏洞。
過去台灣子宮頸癌疫苗分為二價與四價,主要預防HPV16、18兩種高致癌型病毒,疫苗防護力也能達到七成左右。不過,由於過往的疫苗中,在台灣也造成相當比例子宮頸癌前病變與子宮頸癌的HPV52、58卻沒有包含在內,今年甫通過食藥署認證的新型「九價子宮頸疫苗」,可預防9種HPV病變,包含HPV6與HPV11兩種低致癌型,和七種高致癌型HPV16、18、31、33、45、52、58,將防護力提升至9成,提供民眾更多選擇。
最後,周宏學提醒,預防子宮頸癌,需要「疫苗+抹片」雙管齊下,抹片可再發生性行為後再檢查,疫苗的施打期則「越早越好」,在12、13歲尚未發生性行為前施打,可以達到最好的保護功效。至於10年前施打過四價疫苗者,可否重新施打九價疫苗?他回應,目前臨床實驗顯示,相隔1年後施打並無問題,「但不到1年打2劑,結果就不得而知」」。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