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蛋白質的飲食攝取大有學問。(圖/達志/示意圖)
文、圖/摘自《看得見的營養學》
蛋白質與醣類、脂質並稱為三大營養素。蛋白質在體內,會先被分解成胺基酸,再被人體吸收。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有二十種,其中有九種為必需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需胺基酸,因此必須從飲食中攝取。
蛋白質進入人體後,會被胃液裡的胃蛋白酶(pepsin)、胰臟裡的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羧基肽酶、腸液裡的胺肽酶(aminopeptidase)、二肽酶(dipeptidase)消化(加水分解),最後成為胺基酸。胺基酸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從毛細血管經門脈送進肝臟。
蛋白質在胃內的消化
蛋白質一開始會被胃液消化,胃液裡含有酶原的胃蛋白酶原及鹽酸。胃蛋白酶原由胃腺的主細胞分泌,鹽酸是由壁細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會在胃裡透過鹽酸活性化,成為胃蛋白酶。從口進入體內的蛋白質,其高級結構被胃液裡的鹽酸破壞,變得容易被蛋白酶分解。一旦蛋白質被胃蛋白酶部分分解後,就會變成多肽(消化蛋白質;peptone)。
蛋白質在十二指腸內的消化胰臟所製造的胰液由十二指腸(小腸的始段)分泌。胰液裡的胰蛋白酶原、胰凝乳蛋白酶原(酶原)分泌至十二指腸,促進腸內的活性化。其中胰蛋白酶原經腸激酶(enterokinase)活化成胰蛋白酶;而胰凝乳蛋白酶原,是經胰蛋白酶活化成胰凝乳蛋白酶。
蛋白質於小腸上皮細胞的消化與吸收
寡肽會被胰液裡的羧肽酶,或腸液裡的胺肽酶、二肽酶等,分解為蛋白質的最終分解物的胺基酸。蛋白質在小腸內的消化,是透過存在於小腸上皮細胞,其微絨毛膜上的酵素進行,這個過程稱之為膜消化。蛋白質會在小腸上皮細胞,同時進行消化與吸收,被分解的胺基酸,會立刻透過存在於微絨毛膜的轉運蛋白吸收。
脂肪的消化:三酸甘油酯到底是什麼?
食物中所含的脂肪,有九十%以上都是三酸甘油酯(中性脂肪),其餘則是膽固醇、磷酯等。三酸甘油酯透過胰液內所含的脂解酶,分解成單酸甘油酯以及脂肪酸。此時,膽汁內所含的膽汁酸鹽,也有助於三酸甘油酯的消化。還有,膽汁內並不含消化酵素。
脂肪的消化
三酸甘油酯是由一個甘油,以及三個脂肪酸分子結合的物質。三酸甘油酯會被十二指腸內胰液裡的脂酶,分解成單酸甘油酯及脂肪酸。大部分的三酸甘油酯,是甘油與長鏈脂肪酸所結合的物質(長鏈三酸甘油酯)。長鏈三酸甘油酯,在十二指腸受膽汁酸作用,成為細小的油滴(乳化)。接著,經脂酶分解成單酸甘油酯及長鏈脂肪酸,再透過膽汁酸鹽形成微膠粒(micelle),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
變成微膠粒的單酸甘油酯,和長鏈脂肪酸,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後,再度變成三酸甘油酯,形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經淋巴管被運送。淋巴管會在左側與頸部交會處與靜脈合流。另一方面,三酸甘油酯中,脂肪酸為中鏈脂肪酸(碳原子數八至十)的物質(中鏈三酸甘油酯),會被脂酶分解成,單酸甘油酯及中鏈脂肪酸,中鏈脂肪酸不會形成微脂粒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因其在未形成乳糜微粒前,就已經過門脈,被運送至肝臟等處。
此外,膽固醇、磷酯被分解後,受膽汁酸鹽作用形成微膠粒,於小腸上皮細胞被吸收,之後在小腸上皮細胞內,再度合成膽固醇、磷酯,形成乳糜微粒,經淋巴管運送至身體各個組織。
脂質的體內運輸
部分三酸甘油酯,會透過乳糜微粒運送至脂肪組織儲存。三酸甘油酯、膽固醇是在肝臟合成。在肝臟裡合成的部分三酸甘油酯、膽固醇會由極低密度脂蛋白運送至脂肪組織儲存起來。部分膽固醇會由低密度脂蛋白(LDL),運送至脂肪組織以外的末梢組織。另外,在末梢組織剩餘的膽固醇,會由高密度脂蛋白(HDL)運回肝臟。
本文摘自《看得見的營養學》,大是文化出版社
作者/川島由起子
聖馬力安那醫科大學醫院營養部部,營養管理師,營養管理博士。1974年女子營養大學營養學部畢業,同年任職於聖馬利安那醫科大學營養部,其後經歷營養部科長。於1996年起擔任女子營養大學臨床營養學研究室兼任講師,升任大學部專任講師,並於2001年擔任研究所準教授。2003年起就任現職。有多本臨床營養學相關著作。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