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便」敲響腸胃道警鐘,全台33.1%青壯年沒有天天拉。(圖/台灣乳酸菌協會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腸胃道問題年輕化!從事飯店業的26歲陳小姐今,因為個性容易緊張,加上要配合輪班,常常一天只吃一餐,起初在用餐後會感到胃脹痛,後來在與同事聚餐時,卻因肚子劇痛急診,隨後診斷出是因胃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在配合服藥及喝優酪乳補充好菌,才讓胃病不再復發。
台灣乳酸菌協會協同台灣癌症基金會、台灣營養基金會共同公佈對全台20~45歲1172人所做的「台灣腸胃健康地圖」調查結果。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此份調查是針對與菌相平衡直接或間接相關的腸胃疾病、腸胃問題、腸道年齡、飲食習慣等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合國民健康署所公布大腸癌與胃癌數據,結果發現台灣本島近85%區域呈現中高度與高度警示,其中基隆市與新竹縣因警示指數超過4,列為最高警示。
▲台灣腸胃健康地圖 警示排行榜,基隆與新竹皆在高度警示範圍。(圖/台灣乳酸菌協會提供)
吳映蓉說,在調查中發現,有81%的青壯年每天蔬菜攝取不足3份(每份約8分滿飯碗),65%每天只吃1~2份蔬菜,水果攝取比例也同樣偏低,每日必須膳食纖維攝取量難以達標。此外,每4位青壯年中,就有1位幾乎不運動,此外更有高達74.9%的人每週動不到3天。另有61%的青壯年常因睡不飽感到疲累,還有33%的人每天睡不到6小時。
從排便型態來看,也有33.1%青壯年認為排便時間不定或沒有每天排便的習慣,28.8%表示即使上過廁所也覺得排不乾淨,而有26.6%的人排便及排氣很臭。
▲排便是對身體最好的警示。(圖/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台灣乳酸菌榮譽理事長蔡英傑教授說,糞便是對身體最好的警示,即使天天排便,但若糞便較乾硬、容易沉到底部等現象,就有可能是體內菌相惡化情況的徵兆。曾有一位擔任行銷主管的38歲閔小姐,因為上廁所「卡卡」,加上超過一週沒排便,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長了瘜肉,所幸在切除後透過飲食調整,排便已恢復順暢。
蔡英傑說,飲食調味料的喜好,可能會影響體內菌相的分佈,建議青壯年在努力打拼之餘,也要為腸道打造量良好的環境,提醒國人蔬果攝取比例要盡量達到每餐或每日總量的一半標準,主食至少三分之一為全穀,每天可飲用1.5杯到2杯的乳品或優酪乳,並選擇擇較強的菌種,才可通過胃酸、膽酸考驗,發揮功效。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