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又失眠!瑜珈老師「鬆」不了,竟是這病纏上她。(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pixabay)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2歲的李小姐從事瑜珈教學多年,但因近年來競爭激烈,讓她擔心學生流失不敢請假,長期下來出現焦慮、心悸、疲勞、失眠等症狀,還伴隨嚴重的肌肉疼痛,且無法透過放鬆緩解不適,原本以為是運動傷害所致,直到到疼痛科檢查,才知道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慢性疼痛。
收治患者的榮新診所疼痛科主任醫師梁恆彰表示,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訊號,門診中不少慢性疼痛患者都伴隨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該名瑜珈老師雖然身處放鬆的工作環境,但持續過勞與壓力累積,早已讓她身處自律神經失調多年,直到慢性疼痛纏身,才讓她正視身體在抗議的事實。
梁恆彰提到,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組成,前者的工作是使人興奮、保持警覺、隨時準備因應環境中各種壓力狀態;後者是讓人放鬆、休養、恢復身心等。工作壓力大、常熬夜、易緊張等族群,最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症狀。
▲榮新診所疼痛科主任醫師梁恆彰。(圖/記者嚴云岑攝)
「自律神經失調也會導致慢性疼痛!」梁恆彰說明,當交感神經太旺盛無法從緊張狀態轉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息狀態時,身體停留在發炎狀態,身體無法進行完全的修復,於是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產生,出現如焦慮、憂鬱、情緒失調、失眠、過勞、胸悶心悸、心跳快、血壓高、免疫失調、慢性疼痛等。
面對該類族群,醫師可依臨床症狀表現安排心律或心律變異檢查,排除潛在疾病後進行自律神經調節治療,常見的治療方法除了吃藥外,還有乾針或水針。
梁恆彰解釋,以生理食鹽水或林格式輸液注射,刺激末梢神經,或緩解受刺激的末稍自律神經以中斷腦部自律神經的不良反射,避免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衍伸出各種慢性疾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