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容易被嚇到,真的是個性穩定嗎?(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聽損兒若未在出生6個月內接受治療,未來不只口語表達,閱讀能力也會受影響。該如何發現自己的小孩是否有聽力問題?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提出3項自我檢測方法,若孩童在家中影片常放很大聲、問話總是要問2遍以上、不容易被嚇到,就要高度懷疑有聽損問題,應儘早帶往醫院檢查。
吳振吉提到,聽損可分為傳音型聽損與感音型聽損,前者是人類最常見的感覺系統缺陷。在已開發國家,每1000名新生兒中,至少有一人會出現此症狀,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盛行率還會逐漸提高,5歲以內的幼童為千分之2.7、青少年則為千分之3.5,都是因為「延遲性聽損」所致。
為了降低聽損兒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障礙,衛福部國健署自2012年起,全面補助新生兒做聽譯篩檢,5年內共篩出3500名出生3個月內的聽損兒,一旦發現問題,就會轉介醫院做聽力矯正,包括戴助聽器、開刀植入電子耳等。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圖/記者嚴云岑攝)
不過,就算是新生兒篩檢正常的小孩,成長過程中也會出現聽損症狀。吳振吉表示,常見的有基因問題、反覆中耳炎、巨細胞病毒造成延遲應聽損,家長應該特別注意,若持續放任不理,未來恐出現語言表達、閱讀、社交等問題,讓成長過程充滿障礙。
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師張綺芳則提到,正常小孩最晚在1歲的時候,就會叫爸媽,如果2歲以後還沒有「出聲」,代表有聽力問題,應儘早就醫檢查,若發現問題,就要配戴助聽器接受早療,持續矯正後,發音可與正常兒童無異。
台大醫院聽力師黎慧婷也表示,一般收治聽損兒,會先讓其配戴助聽器,但若連90分貝以上的聲音都聽不到,就會請家長考慮安排植入電子耳。目前健保署針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皆有單邊電子耳補助,可以幫家長省下50~60萬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