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型聽損」是隱性遺傳 1000位新生兒就有1中鏢!

▲▼ 出生,嬰兒,新生兒,預防針,打針,預防接種 ,出生嬰兒,預防針(圖/記者姜國輝攝)

▲感音型聽損是「隱性遺傳」,無症狀父母也會生出聽損兒。(圖/示意圖,非文中當事人/記者姜國輝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已開發國家每1000名新生兒中,至少有1人出現「感音型聽損」,若未在6個月內治療,不只口語表達,連閱讀能力皆受影響。由於先天性聽損有2/3可歸因於基因遺傳,中華民國慈善協會今(30)日捐贈300萬給台大兒童醫院,成立「聽力守護計畫」,協助聽損兒進行基因檢測,確定致病基因,及早確定治療方式,並降低第二胎生出聽損兒的機率。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表示,聽損可分為傳音型聽損與感音型聽損,前者主要是中耳炎反覆發作導致,後者則為先天性遺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振吉提到,台大醫院研究兒童研究兒童遺傳性聽損及國人耳聾基因檢體庫發現,兒童的基因變異以GJB2、SLC26A4與粒線體12SrRNA最為常見。由於感音型聽損多為隱性遺傳,家族史不明顯,未來透過基因檢測,就能發現先天性基因異常聽損兒,避免延誤早療時機。

▲感音型聽損是「隱性遺傳」 1000位新生兒就有1中鏢!。(圖/記者嚴云岑攝)

▲中華民國慈善協會日捐贈300萬給台大兒童醫院,成立「聽力守護計畫」。(圖/記者嚴云岑攝)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統計,去年共有188位孩童「聽損兒童敏感度和節奏感」課程,分別來自176個家庭,其中僅有1戶家庭父母也是聽障,其餘雙親皆正常。但調查中,卻高達12戶家庭、24人,手足間有聽力障礙,希望透過基因篩檢揪出致病原因,避免下一代再受害。

衛福部國健署自2012年起,已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5年內共篩出3500名聽損兒。台大醫院聽力師黎慧婷表示,一旦篩檢為過,會要求在3個月內複診、6個月內開始矯正,一開始會先給予助聽器輔助,若連90分貝以上的聲音都聽不到,才會在1歲以後植入電子耳,術後若持續接受語言復健,未來有很高的機率,聽說能力能與常人無異。

中華民國慈善協會捐贈的300萬元,將可協助200位聽損兒進行基因檢測、給予完整的家族復發率諮詢,以及提供關於聽損成因與預後的關鍵資訊,以協助醫療人員及家長告充分掌握病程。未來協會也會設計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案及教材,讓聽損兒能接受長期治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