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了?上班、3C族「滑鼠手」提早上身 3新治療助緩解

手腕痛,媽媽手。(圖/達志/示意圖)

▲3C產品讓「腕隧道症候群」發生率增加且年輕化。(圖/達志示意圖,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你有「滑鼠手」嗎?俗稱滑鼠手的「腕隧道症候群」是現今相當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隨著3C產品的發展,發生率越來越高且年齡下降。 醫師指出,早期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症狀可能在夜裡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加劇。目前臨床上也有三種新治療。

三軍總醫院復健部吳永燦醫師指出,滑鼠手女性好發年齡在45到54歲之間,盛行率在女性較高約為7%,男性約在1%,因為女生腕隧道空間本來就比較窄,比較容易受壓迫。症狀發生時,通常甩甩手便可減輕,因此多數人會以為是睡姿不良導致,而延誤就醫。而中期會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可能連拿筷子、杯子、扣鈕扣等細微動作出現障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永燦進一步指出,症狀加劇時,甚至握力也會變得軟弱,手中東西會開始拿不穩,到了後期大拇指基端會出現肌肉萎縮、感覺喪失等,嚴重可能只要手腕處被輕輕一碰,就會像被電到的感覺,若不儘早治療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病變。

目前對於腕隧道症候群的傳統治療包括藥物、復健、局部類固醇注射、手腕護具或手術等,但在治療時間和效果可能不盡理想。吳永燦表示,最新方式可透過「體外震波、超音波導引葡萄糖水注射和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做治療,目前臨床上多次使用新治療方式於其他周邊神經病變患者,效果相當不錯。

示意圖,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社群媒體,上網,打字,電腦(圖/美聯社)

▲長時間手腕屈曲及伸展,可能使腕隧道壓力增加8-10倍。

1.體外震波
震波可刺激生長激素,達到止痛與組織修復再生,是非侵入性的新式治療方式。三總復健部研究證實,震波可幫助加速神經修復,對腕隧道症候群可提供不錯療效,約每1-2週治療一次,適用輕、中度患者或排斥侵入性治療的患者。

2.超音波導引葡萄糖水注射
研究證實以5%葡萄糖水做神經注射可有效降低神經發炎腫脹,另外,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實施神經解套鬆動術(Nerve hydrodissection)可減緩神經壓迫及缺氧狀態,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病變,視嚴重程度一般約需治療3-5次(每1-2週注射一次)。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知名的梅約診所學報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

3.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
PRP本身富含許多豐富生長因子 ,過去動物實驗證實可促進神經修復,三總透過嚴謹實驗設計證實PRP相較於傳統手腕護具治療可更顯著改善病人症狀及促進神經修復,施打一次可改善症狀至少一年以上。適用中、重度患者,針對嚴重且不想接受手術患者是一項選擇。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