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劑成凝血「開關」 心顫病人緊急動手術沒在怕!

▲反轉劑成抗凝血「開關」,心顫病人動大手術沒在怕!(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台灣每47分鐘就有1人因腦中風死亡,高達28.3%是心房顫動引起,面對這些患者,醫師多會給予抗凝血劑治療,但若在服藥期間遇到車禍、跌倒等大出血意外,通常會因凝血機制不良影響手術成效,所幸醫界的努力下,終於開發出一款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反轉劑」,可在15分鐘內恢復凝血功能,作用超過12小時,為心房顫動患者開啟預防中風的明燈。

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表示,心房顫動是心房內部規則電器活動,使心跳呈現不穩定速度、又快又亂等症狀,因症狀無特異性,有75%的患者無法察覺,平均延誤確診2.6年,有些人更是到了中風後才發現罹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預防心房顫動引發的中風藥物共有2種,分別為傳統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與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兩種藥物各有優缺點。

▲台北榮總江晨恩醫師、馬偕醫院傅維仁醫師共同出席抗凝血反轉劑記者會。(圖/記者嚴云岑攝)

馬偕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華法林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治療,且亞洲人服用後造成顱內出血的機率,更是白人的4倍之多,唯一優點在於,當心房顫動患者需接受緊急手術時,可施打維他命K恢復凝血,但需等待15小時才能恢復作用。

新型抗凝血藥物(NOAC)則大幅改善傳統藥物治療上限,起始作用快、不需定期監測、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低,顱內出血比華法林少70%,唯一缺點為無反轉解方,若遇緊急手術,只能等待藥物代謝,或藉由血液透析機恢復身體凝血作用,但該缺點在2015年獲得解決。

▲台北榮總新藥臨床試驗中心主任江晨恩。(圖/記者嚴云岑攝)

傅維仁表示,目前新型抗凝血劑共有4類,其中一類已在研發出專一性的反轉劑,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FDA及歐洲EMA核准,今年4月更通過台灣食藥署適應症認定,當患者遇意外需緊急手術時,只要注入15分鐘就能恢復凝血功能,術後只要再服用抗凝血劑,就能減少中風發生。

淡水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俊偉3月底曾收治一位顱內出血的75歲黃姓心房顫動患者,在研判其曾服用抗凝血劑後,馬上施打反轉劑並進行手術,患者在2天後恢復意識,術後狀況良好,目前仍持續服用抗凝血劑藥物防止中風的發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