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吃,是大腦惹的禍」。(圖/達志/示意圖,以下同)
文/《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
貪吃,是大腦惹的禍
對不少人來說,這種經驗可能不陌生:去「吃到飽」的自助餐廳大快朵頤,明明吃到肚子都撐得受不了,最後看到甜點區各種色彩繽紛的蛋糕、餅乾、冰淇淋,明知吃了會有罪惡感,還是控制不了想吃的念頭,又拿了滿滿一盤,當然也就吃進了過多的熱量。
這,其實是大腦惹的禍。
在我們大腦的底部,存在著像豌豆大小的下視丘,負責人體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了攝食。當我們胃中的食物已消化殆盡,或是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很低時,胃就會開始分泌飢餓素,刺激下視丘的「飢餓中樞」,進而引發進食。當我們吃進足夠的食物後,腸胃道則開始分泌抑制食慾的荷爾蒙,刺激下視丘的「飽食中樞」,這時候大腦就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
另外,下視丘也是調節人體能量的開關,由於體內的脂肪細胞會分泌出瘦身素,大腦便透過血液中的瘦身素濃度,偵測脂肪細胞的增減,進而調整攝食量。如果脂肪細胞太多,瘦身素濃度上升,就會發出抑制食慾的訊號,進而減少攝食量,維持體內能量的平衡。
▲下視丘的「飢餓中樞」和「飽食中樞」是進食和停止進食的重要指令區。
吃個不停的秘密
當人體的荷爾蒙發生失調,像是促進食慾的荷爾蒙濃度太高,或是抑制食慾的荷爾蒙濃度太低,就會過度進食,造成肥胖。然而,研究卻發現,並非所有的肥胖者都是如此,有時候他們血液中抑制食慾的荷爾蒙,濃度也很高,可是他們還是吃個不停,原因就出在「食物上癮」。
原來,這些調節食慾的荷爾蒙,也會影響腦中像是「紋狀體」這種負責控制報酬感覺的系統。比方說,在飢餓時,提升食慾的荷爾蒙會活化紋狀體,讓我們對於進食產生愉悅感,這也是為什麼,肚子餓的時候,食物吃起來特別美味。進食一段時間後,腸胃開始釋放抑制食慾的荷爾蒙,這些荷爾蒙也會消退報酬系統產生的愉悅感,食物對你的吸引力開始降低,於是你就不會想繼續吃下去。
▲肚子餓的時候,食物特別美味。
甜食讓人快樂,愈吃愈多
然而,食物中的糖分,也會影響腦部的報酬感覺系統,當我們吃甜食或含糖飲料時,腦部就會分泌出腦內啡,讓我們感到心情愉快。如果我們經常吃高糖、高脂的食物,這些食物就會強烈刺激大腦的報酬系統,比瘦身素關閉該系統的能力還強,即使腸胃告訴你,已經吃飽了,但是食物產生的愉悅感,還是讓你選擇繼續吃下去。
一旦大腦的報酬系統過度刺激,對食物的反應就會減弱,代表你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得到滿足。
芬蘭的研究團隊曾經找來13位平均BMI值為42的肥胖婦女,以及14位相同年紀,但是體重正常的女性,透過最新的儀器,測量她們大腦報酬系統中化學物質的變化。結果發現,相較於正常體重者,肥胖者腦部的「μ鴉片受體」(μ-opioid receptor) 的活性比較低落,而且BMI愈高,「μ鴉片受體」的活性愈低。這種化學物質跟腦部的獎酬系統有關,因此體重正常的人可能吃少量的食物就能獲得愉悅感,肥胖的人必須吃更多食物才能滿足;吃得愈多,體重愈重,就又想再吃,形成惡性循環。
▲甜食會強烈刺激大腦的報酬系統,讓人對食物的反應就會減弱,需要吃更多的食物,才能得到滿足。
肥胖影響大腦的可能途徑
肥胖如何影響大腦?醫學界一般認為,可能是透過以下幾個途徑:
一、發炎反應:脂肪細胞容易引發體內的發炎反應。美國喬治亞瑞金斯大學(Georgia RegentsUniversity)就曾經做過研究,發現肥胖的老鼠身上,有種叫作「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 1)」的化學物質濃度偏高。「白細胞介素1」會隨着血液來到這些肥胖老鼠的頭部,並穿過血腦屏障進入了海馬迴(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關鍵部位)等腦區,影響這些組織的正常運作。
研究人員也發現,肥胖老鼠腦部中,連結神經元的「突觸」運作失靈,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不再順暢,甚至有可能出現停滯,因此牠們在認知測試中的表現比之前糟糕許多。
二、血管性因素:肥胖會帶來高血脂、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這些血管的毛病不但會導致腦中風,還會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三、胰島素抗性:肥胖者很容易發生胰島素抗性,造成血液中的胰島素增加,會與胰島素降解酵素相互競爭,導致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無法分解而堆積沉澱;而類澱粉蛋白沉積,正是阿茲海默症重要的病理變化之一。
四、腎上腺皮質激素:這是用來應付壓力、緊急狀況時使用的荷爾蒙,在壓力解除後,通常就會降到正常水平。然而,研究顯示,肥胖會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度分泌。當血液中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偏高,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因而引發記憶力減退、反應力變差,甚至是腦部萎縮,包括了各種腦部功能退化,以及平衡與協調變差等現象。
坦白說,究竟是肥胖基因導致腦部產生變化,或是大腦變化引起肥胖,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仍有待更進一步的釐清。
本文摘自《肥胖和你想的不一樣》,天下文化4月28日出版。
作者:黃致錕
現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
成就
世界首例經臍無疤痕胃繞道手術
世界首例胃束帶摺疊手術
美國肥胖外科醫學會2010年會十大頂尖論文
獲頒恩德思醫學技術獎之國際傑出內視鏡醫師獎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