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蔡峰鈞醫師。(圖/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高齡87歲的林阿嬤,因退化性主動脈瓣膜狹又合併鈣化,簡單行走就會胸悶、昏厥,日常生活完全侷限在家裡。原本家人考量到病人年紀太大而不贊成手術,但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最新的「無縫線瓣膜」微創手術治療,術後已經超過1年恢復良好,不僅每天都能外出散步,甚至還計畫要到美國探視孫子。
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蔡峰鈞表示,「無縫線瓣膜」微創手術,是一種介於傳統手術與經導管置放瓣膜之間的改良型新技術。它與傳統手術一樣會將鈣化的瓣膜切除,減少側漏發生的機會,再利用與經導管置放瓣膜類似的金屬支架與主動脈環固定,不須縫合即可完成手術。
近年來許多患者都會利用「經鼠蹊部股動脈導管置放主動脈瓣膜」解決心主動脈狹窄問題,但蔡峰鈞提到,該項技術仍有相當比例的併發症產生,如瓣膜側漏8-10%、需要植入心臟節律器20-25%;且因置入的瓣膜使用年限仍未確定,目前仍侷限在7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與中、高手術風險的病人,還未能普及到所有年齡層。
▲87歲阿嬤與長庚醫療團隊合影。(圖/長庚醫院提供)
無縫線瓣膜手術雖然與傳統開心手術一樣,在過程中都需靠體外循環維持生命,但傷口僅6-8公分,較傳統手術的20-25公分來得小,且術後107天存活率為98%,僅有1%患者出現瓣膜側漏、2.8%患者出現術後出血等併發症。另外,與經導管放置術相比,適應症年齡較低,只要50歲以上的病人希望置換生物性瓣膜、不想終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都適用。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主動脈瓣膜退化發生鈣化與狹窄是許多老年人常見的通病,蔡鋒鈞提醒,當家中的長者抱怨稍微活動就會胸悶甚至發生昏厥的現象時,心臟主動脈瓣膜退化造成的狹窄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可以帶他們到心臟內、外科門診接受進一步完整的評估。如果檢查結果確認而建議接受手術時,也不用太緊張;因為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可以依病患情況而提供最適合的治療選擇。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