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近4成青少年沒「好話」聽 課業表現不佳是主因

▲調查:近4成青少年沒「好話」聽,課業表現不佳是主因。(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好話」是什麼?多久說一次?根據董氏基金會與遠傳電信發表台灣首度「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發現,近四成兒童青少年許久沒聽到好話;三成二的兒童青少年超過一周以上沒有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不論是小學生或國中生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的理由,皆以因為「課業/考試表現不好」比例最高。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調查發現:受訪者認為所謂的好話前三名依序為「讚美的」如「你做得很棒」、「鼓勵的」如「加油喔」、「會讓感覺好的」。進一步分析,不同性別和年級認知的好話亦不同,男生及國小中年級生認為好話是「讚美的」的比例最高,女生則是「鼓勵的」語詞。近八成的受訪者表示聽到好話時,會感到開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認為,說好話要因應對象需求,針對不同性別、年齡所認知的好話,給予回應。調查亦發現,無論男女或兒童說好話的仿效對象皆以「媽媽」比例最高,國中生則以「同學、朋友」為最多。受訪者超過一周以上甚至很久沒有聽到父/母鼓勵的話佔了三成以上。

她提醒師長言語方式經常被仿效,應更慷慨對孩子說好話,注意自己的言語,以身作則;同儕間也不忘彼此多說鼓勵、說好話。進一步分析發現,自覺經常說好話者,覺得快樂的比例明顯高於不常說好話者。葉雅馨建議,無論兒童青少年或大人,多說好話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好心情,可多說「很好」、「不錯喔!」、「你真是太棒了」等,以正向的語詞取代負向的語詞。

說好話也是情緒的表達。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說,從調查結果可知,許多人以為只有在消極、負面情境下才需說鼓勵的話,其實生活中許多正面情境,例如孩子表現好,完成任務時,可多說鼓勵正向的話,給予回饋。

此外,兒童青少年認為最需要說鼓勵的對象,父母甚至是老師比例明顯低於同學/朋友,因大多兒童青少年認為,師長是權威的,必須服從的長輩,但鼓勵的話語是不分年齡或對象,師長可讓孩子知道自己也需要被鼓勵,有時候顯示自己的弱點,讓孩子學習表達對師長的鼓勵,亦能增進彼此的關係。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