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1陷阱」恐吞進塑膠!醫憂吐9後果:細胞塞滿垃圾

▲▼咖啡。(示意圖/CFP)

▲醫師提醒,紙杯若遇高溫、油脂或酸性時會加速釋放出微小塑膠顆粒。(示意圖/視覺中國)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咖啡是許多上班族的精神救贖,根據統計,40%台灣人每天會喝一杯以上的咖啡,每年喝掉超過28.5億杯。基因醫師張家銘示警,每天一杯咖啡,不只喝進能量,還有紙杯上看不到的塑膠微粒,它們悄悄進入人體,最後沉積在細胞裡,並細數為健康帶來的9大危害,可能讓大家的細胞「塞滿垃圾」。呼籲妥善選擇飲用容器,減少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

張家銘醫師在粉專點出「大家可能沒注意的紙杯陷阱」,他說明,紙杯的內層塗有聚乙烯(PE),這層塑膠薄膜原本是為了防止液體滲漏,但在遇到高溫、油脂、酸性或酒精飲品時,其會加速釋放出微小的塑膠顆粒,無聲無息地進入人體血液與器官,最終卡在細胞裡,影響它們的運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家銘說,想像人體細胞是間高效運作的工廠,每天處理能量轉換、代謝廢物及製造各種蛋白質,但當微塑膠進入細胞,就像是被塞滿塑膠袋的垃圾場,細胞會開始卡住,運作變慢、發炎、干擾基因運作,使得細胞不再健康。而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使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進而增加罹病風險。

▲輸血,輸血治療,手術輸血,醫護輸血。(圖/記者林世文攝)

▲用紙杯喝咖啡雖不會馬上生病,但若每天這樣做,塑膠微粒會慢慢塞滿人體細胞。(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塑膠微粒不只卡在細胞裡,張家銘指出,有些還會釋放影響內分泌的化學物質,讓細胞接收錯誤指令,恐引發9大後果:

• 甲狀腺功能紊亂,細胞的能量調控失衡,新陳代謝變慢,讓人容易疲憊、發胖。

• 性荷爾蒙受到干擾,影響生殖細胞,可能影響生育能力。

• 胰島素反應變差,細胞無法正確處理血糖,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腸道細胞「被堵住」,消化與吸收出問題

張家銘說,當微塑膠進入腸道,腸道細胞就像一座規律運作的地鐵站,負責吸收營養、排除廢物。但當塑膠微粒堆積在腸道細胞裡,原本順暢的營養輸送管道會開始堵塞。

• 腸道菌群失衡,有害細菌增多、好菌減少,消化變得不順暢。

• 腸道發炎,導致腸漏症,食物中的未分解物質與毒素可能直接進入血液。

• 消化吸收效率下降,長期可能造成營養不良或大腸癌風險上升。

張家銘直言,這些微粒像是在腸道內堆積了一層「隱形塑膠膜」,讓腸道變得不透氣、不健康,致使消化變差,甚至影響免疫系統。

►肝臟與腎臟:「無法處理的塑膠垃圾」

張家銘分析,肝臟與腎臟負責清理身體的廢物,但當微塑膠進入血液後,這些解毒器官就像是接收到一堆無法處理的垃圾。塑膠微粒不會被分解,反而可能影響細胞的代謝功能。

• 肝細胞發炎,影響解毒能力。

• 腎功能下降,長期累積可能影響尿毒排出。

• 氧化壓力增加,細胞提前老化,影響身體整體運作。

張家銘舉例,這就像垃圾桶塞滿了不會腐爛的塑膠袋,越來越多、卻無法清空,讓清理系統的效率越來越低。他強調,用紙杯喝咖啡雖不會馬上生病,但若每天這樣做,這些塑膠微粒就像長期積存的垃圾般,會慢慢塞滿人體細胞、影響其運作。不僅可能使細胞功能變差,還會影響內分泌、消化系統,甚至肝臟的解毒能力。

張家銘建議,雖然塑膠無所不在,但從今天開始,可以避免一次性紙杯,選擇對身體更友善的「飲用容器」,減少微塑膠的影響,讓細胞輕鬆運作,不再被塑膠卡住。

對此,有網友認為「這不是咖啡的問題」。張家銘則回應,「這是相當普遍的習慣。用它來舉例,會讓人更注意是不是自己有這種情況」;不只是紙杯的使用,他也強調,日常中塑膠袋裝熱湯的習慣一定要避免,能避開就盡量避開,現今癌症正逐漸年輕化。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