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陳忠信醫師。(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攝護腺癌早期沒徵兆,有1/4的患者發現時,都已經進入晚期。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陳忠信說,他曾收治過一位53歲的男性病患,某次聚餐喝酒因腰酸背痛又尿不出來,被送往急診室急救,在抽血檢驗後,發現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300ng/ml,切片診斷出攝護腺癌第四期,且有骨轉移的跡象,目前只能靠化療延緩生命。
陳忠信說,近年來隨著醫療進步、飲食西化、人口高齡化,國人罹患攝護腺癌的機會也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攝護腺癌的男性發生率,已從十大癌症第9名上升至第5名,但由於攝護腺癌早期沒徵兆,國人平均確診年齡為73歲,比美國晚了整整10年,這是因為篩檢率不高所致。
癌症篩檢曠日費時,根據北歐研究,每篩檢1100個人,才能揪出一名攝護腺癌患者,對國家而言,成本過高。目前國健署雖推動四癌篩檢,但都是選擇症狀明顯且發生率高者,如乳癌、肺癌等,攝護腺癌篩檢,尚未列入清單中,只能靠民眾自發就醫。
▲攝護腺內視鏡手術示意圖。(圖/洪峻澤醫師提供)
攝護腺癌沒徵兆,男性如何判定自己是否罹癌?陳忠信說,50歲以下正常男性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應在1以下,如果來泌尿科檢查,發現PSA數值大於4,就需積極追蹤治療。但台灣篩檢不普及,許多患者都是因排尿問題來泌尿科門診,「順便」檢查出PSA指數異常。
陳忠信說,攝護腺癌共分4期,前3其的存活率與他人無意,但若因癌轉移或控制不佳,來到第4期,平均存活率只剩下3.5年,此時就算靠鐳233放射治療,也無法抑制,只能靠荷爾蒙療法與化療延續生命。
▲男性攝護腺剖面模型。(圖/記者嚴云岑攝)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對抗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陳忠信說,對於尚未癌轉移的攝護腺癌患者,目前共有電療、手術與冷凍等3種療法供選擇,但每種方法皆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電療的副作用為頻尿、血尿、大便不乾淨;手術的副作用為漏尿一輩子;冷凍則會影響性生活。一般對於年紀較輕的癌患,醫師多偏向把攝護腺整個「摘掉」,若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上,或者不適合手術者,才會建議用電療或冷凍。
台大醫院將於4月17日在台大博雅教學館舉辦「臺大攝護祭」活動,邀請30位泌尿科醫師共同參與,當天除了針對中年男性的攝護腺症狀做講解外,還會談論膀胱過動症問題外,中午更新增了「攝護腺癌病友和醫師午餐雙向分享會」,限額250名,若感興趣的民眾,可上台大醫院網站報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