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感染恐生「小頭嬰」,泰男首把「茲卡病毒」帶入台。(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茲卡(Zika)病毒是由蚊子傳播,孕婦感染後可能會生出「小頭畸形兒」,為我國第二類傳染疾病。疾管署今(19)日公佈首例境外移入感染個案,一名泰籍男性10日入境時,因發燒遭到攔檢,經血液檢查後確診為茲卡病毒,這是疾管署自2003年實驗室檢驗5萬件檢體以來,首次發現感染個案。由於茲卡病毒好發在中南美、加勒比海籍東南亞地區,疾管署已針對6國提升旅遊建議等級。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這名首例感染的個案,是一名居住在泰北的24歲男性,10日入境時因發燒被攔下,9日在泰國時即有發燒、頭痛等症狀,雖然登革熱快篩呈陰性,但檢體送實驗室檢驗後,卻確診為茲卡病毒。
她說,這名男子是首度來台工作,當天還有2同事同行,1人有喉嚨痛、頭痛症狀,就醫後已改善,另1人輕微喉嚨痛、有痰,2人經採檢茲卡病毒、登革熱皆為陰性。目前個案病況穩定,恢復情形佳;台灣同住者5人及同事10人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就個案工作地周邊進行孳生源清除與病媒蚊密度調查等防疫工作。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茲卡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目前被認定為是由蚊子傳播的蟲媒病毒,最早是在西元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分離出來。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2015年下半年起茲卡病毒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截至目前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至少17國出現本土疫情。除上述地區外,非洲維德角也曾出現本土病例,歐洲及美加地區則零星出現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移入病例。
▲疾管署副署長周志浩與防疫醫師羅一鈞。(圖/記者嚴云岑攝)
防疫醫師羅一鈞說,茲卡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靠病媒蚊和靈長類動物「循環傳播」,但也有研究顯示,茲卡病毒可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傳染。另外,母體傳染也被認為是可能的模式,如果生產時胎兒碰到母體的血液,也可能遭到傳染,但目前還沒有因為哺乳傳染給嬰兒的案例。
由於近來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發生小頭畸形病例遽增,對孕婦可能具有風險,疾管署宣布即日起提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旅遊疫情建議至警示(Alert),亞洲地區的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與馬爾地夫6國,因為已有移入病例傳入,疾管署也將旅遊建議提升為注意(Watch)。
疾管署建議,懷孕婦女請暫緩前往流行地區,懷孕婦女及計劃懷孕婦女如必要前往請先告知醫師並於當地做好防護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一般民眾如計畫前往,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感染風險,並做好防護措施。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