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紅」怎麼還不來?中醫師教你這樣調理


月經週期不穩定,中醫調理有方法。(圖/達志/示意圖)

文/張文馨醫師

月經超過35天沒來?超過3個月沒來?甚至超過一年沒來?在中醫的觀點來看到底有何不同?針對不同的體質該如何調理呢?千萬不要認為月經沒來反而省事,女生們一定要好好保養自己的生理期!

原發性無月經

a.到了14-16歲還沒有月經且第二性徵(如乳房)尚未發育。
b.到了18歲還沒有月經但第二性徵(如乳房)已發育。

張醫師的小叮嚀: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出經開始後的2-3年,因為卵巢功能尚未發育完全,排卵比較不穩定,會導致月經週期長短不一,週期大約21-42天不等,尤其是13-15歲之間,月經也許好幾個月才來一次,如果沒有經痛或其他不適,其實不太需要服藥治療,爸媽們毋需特別著急。

續發性閉經

有過月經,但連續3-6個月沒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醫師的小叮嚀:凡是女生到了生育年齡如果有發生性行為者,首先一定先排除懷孕的可能性!

月經週期>35-40天

通常是寒性體質較易發生週期超過35天月經延後的情形,也可能是這陣子吃冰或寒性食物(生魚片、西瓜、火龍果、葡萄柚...)特別多或者暫時性壓力過大所引起。

1-2個月<月經週期<3個月

此時可以經由中醫調理1-2個月,並與醫師討論,視情況搭配婦科檢查及是否服用西藥(如避孕藥調經)。

月經週期>3個月甚至1年?

建議一定要至婦產科抽血及照超音波檢查有無器質構造上的問題,可同時搭配中西醫調理。

此外過久或過度劇烈運動,或是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三環抗憂鬱劑、鈣離子阻斷劑也可能出現無月經的狀況。

一、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常見原因:
平時工作壓力大,情緒抑鬱不暢,鬱則氣滯,久而血瘀,經血排出不暢或經期、產後血室正開,調攝失宜,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血為寒礙,衝任受阻。

婦科特點:
•月經數月不來,少腹脹痛獲拒按。
•月經量變少、經血色暗、經出不暢。
•經前或經行少腹部脹痛或陣痛牽引腰背、血塊、經行症候群明顯(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定、頭痛嚴重甚至想吐)。

全身症狀:
胸脇脹痛,頭痛,失眠,胸悶,腸胃不適,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胸脇脹滿,舌邊紫黯或有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常用藥方:柴胡、玫瑰、鬱金、香附、桃仁、紅花牛膝、丹參、熟地、當歸、川芎、芍藥、延胡索

張醫師的小叮嚀:通常這類型的女生來就診時都會問說「醫師,我很少吃冰啊!經量怎麼會變少甚至有時候兩三個月才來?」其實月經沒來不見得是常吃冰造成,通常病患都會自述學生時代經量也都還算正常,其中卻有不少人是在畢業開始工作之後,壓力變大導致經量開始變少甚至壓力大到月經幾個月沒來,例如下視丘閉經症,正是因為心理壓力引起。如考試、工作、親人離異等,臨床上有些女生也可能伴有乳房纖維囊腫、泌乳激素過高的問題,其中泌乳激素過高可能引起月經過少之外,還有閉經、異常乳汁分泌、不孕的可能,但也毋須因經量少就過度慌張,可至婦產科做相關檢查,再根據檢查結果配合中要調理體質效果更彰。

二、肝腎兩虛

常見原因:
肝藏血,腎藏精,若肝腎兩虛則精血不足,衝任虛損易導致月經未來先天稟賦腎氣不足,子宮發育遲緩;經常熬夜,過度操勞,臨床上常見於接近更年期、早期性卵巢衰竭、生產後、多次墮胎或反覆流產後未妥善調養身體,損傷腎氣腎精,以致化血不足。

婦科特點:
a.月經超齡未至(到了14-16歲還沒有月經且第二性徵尚未發育)
b.到了18歲還沒有月經但第二性徵已發育

•經量從初期就很少或逐漸變少、經色黯淡、質薄。
•初經過遲。
經期延後甚至數月沒來、早發性停經(40歲以前)。

全身症狀: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足跟痛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手心足心胸口)兩顴潮紅,夜間盜汗小腹冷,頻尿或夜尿多。

治則:補益肝腎,調經養血

常用方藥:當歸、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杜仲、菟絲子、女貞子、懷牛膝、阿膠、何首烏。

現代女性因為工作、家庭壓力大,加上過度勞累,造成肝腎兩虛的體質,有不少人在還沒40歲就開始經量變少,甚至出現早發性卵巢衰竭而停經,因為雌激素濃度過低,抽血檢驗會呈現FSH↑E2↓卵巢庫存量偏低或照超音波發現卵巢有萎縮的現象。

三、氣血虛弱

常見原因:素體虛弱、大病後氣血大虛,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血海空虛,導致經量變少,而漸至停閉不行常見於長期吃素,營養不足,缺乏動物性脂肪及必須胺基酸,至造女性荷爾蒙的材料;厭食症、過度節食減肥;人工流產手術、子宮刮除術Asherman's syndrome之後;產後失血調養不慎導致衝任血少,血海空虛Sheehan's syndrome。

婦科特點:
•月經由後其量少而漸至經閉。
•月經量逐漸由正常變少或者好幾個月沒來、經血色淡。
•經期延後、經行至經淨後小腹隱隱作痛,且有下墜感,按壓腹部經痛減緩,腰痠無力挺直。
•月經淋漓不只(滴滴答答拖很久)。

全身症狀:
面色蒼白,排便偏軟或腹瀉、頭暈、心悸、疲倦、手腳冰冷、氣短懶言。

治則:益氣補血,溫經止痛。

常用方藥:人參、黃耆、茯苓、白术、熟地、當歸、川芎、芍藥。

張醫師的小叮嚀:氣血虛弱的體質除了經血量變少甚至月經沒來的苦惱之外,這類型的美眉常伴有貧血、頭暈、容易疲倦和氣色差的問題。

四、腎陽虛痰濕

常見成因:肥胖之人,多痰多濕因為體脂過高,會影響到賀爾蒙的分泌,賀爾蒙分泌失調,導致月經紊亂,臨床上常見於多囊性卵巢(無排卵),中醫的「腎」和生長、發育以及水分代謝等功能相關,腎陽虛會導致身體功能嚴重失調,性賀爾蒙的分泌異常,因此腎陽虛的女性容易出現月經量異常、月經週期不規律甚至不孕等問題。

此外,「腎主水」,腎虛使得體內的水分代謝異常,導致濕氣堆積在體內,因此容易有腹瀉、水腫的情況,且因為濕氣累積日久,形成黏稠、比較難代謝掉的病理產物「痰濁」,痰濕至於衝任,胞脈閉塞,而致經不行。

婦科特點:
月經停閉,帶下量多。
•月經初潮晚、月經後期(週期35天以上)或月經稀發,量少,色淡質稀,甚至閉經
•平時帶下量多色白質稠。
•婚久不孕(不排卵導致難以受孕)。

全身症狀:形體多為肥胖,多毛,疲倦無力,怕冷,手腳冰冷,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嘔噁痰多,身疲倦怠,大便稀軟。

治則:溫補腎陽祛濕化痰

常用方藥:茯苓半夏陳皮香附蒼术、附子、杜仲、肉桂、肉蓯蓉、菟絲子。

中醫調理月經週期,「補腎、疏肝、調氣血」視體質而定。

「經本於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精為腎陰,氣為腎陽,腎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難經•三十六難》:「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指出腎為月經和孕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閉經的治療當以「補腎」為主來調理月經週期,視情況祛化痰、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並結合針灸促進排卵,恢復正常月經。

有週期者:
依照月經週期治療:先以補腎陰&氣血,促卵泡發育;繼用活血化瘀法促排卵;再補腎陽促黃體發育,形成「補腎陰-活血化瘀-補腎陽-活血調經」的中醫人工週期法。

無週期者:
建議搭配量基礎體溫,通常這一類的病患多為卵巢溫度偏低,一直無法達到排卵溫度,一般以溫腎為主,在視個人體質加減藥方。

搭配量基礎體溫,療效升級!
建議您一定要配合量基礎體溫,如果溫度一直都沒上來表示沒排卵,(無高溫期,即基礎體溫未成雙相變化,無高低溫的差別,低溫與高溫相距 不到0.3℃),月經就不會來,這時候更要藉由溫腎陽、滋腎陰的藥材, 依個人體質的差異調理,讓基礎體溫上升,超過排卵線

本文作者:張文馨,現任澄觀中醫診所副院長
張文馨現任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各大企業養生講座講師。個人著作為《變身超吸睛自然系美女》美膚纖體,由內而外;聯合著作《你沒有理由瘦不下來》。

文章轉自:美麗馨情 張文馨醫師的漢方美人書

工作繁忙,身體嘛愛顧!
下載「ETtoday新聞雲APP」即時掌握最新醫藥保健資訊→

iOS:https://goo.gl/rmIDdx
Android:https://goo.gl/XPe8Uj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