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右側手腳癱瘓誤以為中風 原是「肺癌晚期」轉移到腦

▲婦右側手腳癱瘓誤以為中風,原是「肺癌晚期」轉移到腦。(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68歲的陳奶奶去年5月突然右側手腳突然因不明原因發麻,一開始她還不以為意,沒想到後來右腳居然完全動不了。家人原本以為是中風所致,沒想到送醫檢查後,發現她罹患了「晚期肺腺癌腦轉移」,僅剩6個月可活,所幸在經過小分子高濃度標靶、搭配放射線治療等配合下,病情已獲得妥善控制,現更重返工作崗位,恢復正常生活。

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首位,其中肺癌更是奪命之首,每年約帶走9000條寶貴性命。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余忠仁理事長表示,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不見得每位患者都會出現咳血、噁心、嘔吐、久咳不癒等症狀。因此,近7成患者發現不對勁就醫時,皆已是晚期,癌細胞甚至轉移至腦部、骨頭、腎上腺、肝臟等遠端器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汪嘉康院士也提到,肺癌發生率高、致死率更高,年齡在55歲至74歲的抽菸族群、或已戒菸不超過15年、每日抽菸包數X菸齡>30包的人,皆是罹患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抽菸民眾儘早遠離危險因子,抽菸者亦須定期與醫師討論、篩檢,以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陳奶奶經標靶治療後,肺部腫瘤明顯縮小。(圖/菁英公關提供)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晚期肺癌治療屬於「個人化治療」,目標是希望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包括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等;但由於肺癌發生後,有20~30%的機率會轉移到腦部,臨床上腦轉移的患者,會出現步態不穩、意識錯亂、言語失調、複視等情形,因此,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者,建議經評估後,針對特定致病基因, 使用適合的標靶藥物治療。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則表示,癌友治療期間常見營養不良的問題,不僅生活品質下降,體重也會降低,還會出現皮疹、肝毒性及腹瀉等副作用,建議在飲食上給予低纖維、避免易漲氣及辛辣等食物。此外,他更請來肺癌「腦轉移」的病友現身說法,指出陳奶奶在採用標靶治療後,腦部腫瘤縮小,病情控制穩定,現在更積極期待著看2歲孫子長大、娶妻生子。

▼陳奶奶的腦部腫瘤在治療1年後,也有明顯縮小的趨勢。(圖/菁英公關提供)

高尚志說,許多癌友不是死於癌症,而是營養不良,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指出,6成肺癌病友經歷明顯的體重減輕,癌後半年更會降低10%的體重,多數癌友更是死於營養不良,因此建議癌友與家屬可與醫師討論治療時的副作用,在治療成效與副作用反應之間取得平衡,要避免消極忍耐,才可擁有抗癌好體力。

11月17日是「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也發起了「對抗肺癌晚期YES WE CAN」活動,提想癌友只要了解「轉移不煩『腦』、存活期、營養」三關鍵,就算是晚期肺癌,也能夠與肺癌繼續抗衡,延長存活時間。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