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不只影響腸胃,更可能間接導致其他身體部位的健康出問題。(示意圖/網友提供)
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當一周排便次數變少或是排便困難等問題時,可能就會被定義為便秘。醫師提到,最常聽到便秘的建議就是多吃纖維,對某些人而言確實有效,但另一群人吃了沒太大效果,原因可能有6種;其中脫水、抗生素和農藥吃太多,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長期不解決甚至會間接導致體內其他健康出問題。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提到,便秘是臨床上最常見到、但也最難處理的病症,當大便在體內腐爛時,還會製造有毒的物質,不只影響情緒、食慾,還會間接影響身體其他健康。而對於便秘,最常聽到的建議是「多吃纖維」,醫師認為,這個方式的確對某些人而言有效,因為大便有7成都是腸內菌的屍體,而腸內菌吃的就是纖維。
至於「吃纖維還是便秘」的人,李思賢則大略歸納可能的6種原因:
1.脫水:一天水量喝不夠,就有很大的可能會便秘。醫師提到,若是這個因素導致,基本上多喝水就可以改善,且茶和咖啡的水分也包含在內。
2.吃進太多「抗生素」和「農藥」:醫師說,抗生素不只是醫師開立的藥物,還包括食物中的抗生素,因為隨著食物鏈累積進入體內。而腸內菌本身也是細菌,因此會被抗生素和農藥影響。
▲醫師提醒,一天水量喝不夠,就很有可能會便秘。(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3.腸內菌數量太少:和前述原因相似,此時可能需要益生菌的補充及多吃發酵食物幫助改善。
4.正在改變飲食:醫師解釋,無論是哪種飲食轉換,當腸道菌沒有得到「習慣」的食物,就代表處「轉變期」,等到腸道適應新的飲食,排便就會恢復正常,但過程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
5.壓力:太大壓力會抑制腸道蠕動,建議適度地緩解緊繃情緒。
外科醫師鍾雲霓先前就曾說,沒有便意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醫師指出,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可有效幫助排便;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運作,有效軟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