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童在家「腳痛」以為扭傷 直到隔天窗槽出現一坨「長條物」

▲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治療情形。(圖/記者嚴云岑攝)

▲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治療情形。(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被毒蛇咬傷組織水腫,不一定要做筋膜切開術!三軍總醫院2017年起首創非侵入性的督卜勒超音波診斷技術,量測蛇傷患者傷口變化,進而判斷是否產生腔室症候群,施作2年來蛇咬傷手術率已下降至0%,平均觀察24小時就能出院,2019年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軍總醫院今(15)日舉辦記者會,說明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治療情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何振軒表示,依據2009年至2019年蛇咬調查,內湖基隆附近病患以龜殼花居多,其次為赤尾青竹絲,眼鏡蛇及雨傘節咬傷只有零星個案。咬傷個案7成為男性,年紀多介於40至60歲。

何振軒提到,台灣遭毒蛇咬傷個案,位置以腳趾、足、小腿居多,北部常見的龜殼花因以老鼠為主食,若家住在山區或田邊,就容易與蛇共處一室,偶爾也有在家被蛇咬的案例。

▲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治療情形。(圖/記者嚴云岑攝)

▲5歲童在家「腳痛」以為扭傷,直到隔天窗槽出現一坨「長條物」。(圖/記者嚴云岑攝)

去年就有一名5歲男童,在家裡玩耍時突喊腳痛,家人以為是扭傷,帶往中醫診所塗藥膏,沒想到隔天不僅腫痛感未消,腳踝處更出現紫色瘀痕,此時爸爸在窗戶凹槽處發現一坨「蛇」影,才驚覺事態嚴重,緊急帶往急診治療,所幸經超音波檢查輔以龜殼花血清治療,住院觀察30小時就出院。

何振軒提到,過去急診收治蛇咬傷患,只咬組織腫脹,因怕擠壓腔室造成組織壞死,多會做筋膜切開術減壓,但因傷口面積大,至少要住院一週,肢體力量大會受影響。

▲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治療情形。(圖/記者嚴云岑攝)

▲毒蛇咬傷須先從測量傷口,從齒間距離推斷蛇種。(圖/記者嚴云岑攝)

國外曾做過動物實驗,在白兔後腿注入響尾蛇科蛇毒,分別施予筋膜切開術與血清治療,結果發現,原本肌肉力量為15牛頓的兔子,遭蛇咬後只剩下2牛頓,做完筋膜切開術消腫後,也只恢復到2.5牛頓,不過單純施予血清注射,肌肉力量卻可恢復到11牛頓,效果最佳。

何振軒表示,台灣陸生蛇有7大科,遭有咬後雖有血清可醫治,但若未知蛇種打錯血清,可能會延誤治療,建議民眾遭咬傷後,一定要記得拍照,以便醫師辨別。住在山邊的民眾,晚上起來如廁時,最好不要赤腳走路,也可配戴頭燈,以免誤踩蛇遭咬。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