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中醫也有解!醫解析「3大治療方」:助縮短病程

▲▼腸病毒引起的手口足病。(圖/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每年4-9月是腸病毒流行期,感染後會有手足皮膚起紅疹水泡等症狀。(圖/示意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每年4-9月是腸病毒流行期,尤其台灣台灣氣候溼熱,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除了要接受治療、自主隔離之外,中醫師建議,也可透過清熱解毒的藥方來預防症狀加重,如「金銀花茶」、「普濟消毒飲」、「葛根芩連湯」,臨床研究發現,普濟消毒飲口噴劑可使8成的輕中度患者病程縮短至2-3天,和一般腸病毒病童平均病程7天相較,有明顯幫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宛容指出,雖然中醫古籍裡雖沒有「腸病毒」這個病名,但在很多疾病裡,都出現過類似腸病毒的症狀,例如「口瘡」、「疫毒厲」等,腸病毒具有強傳染性且發病迅速,主要症狀為高燒不退、喉嚨腫痛、後咽部潰瘍、咽部疼痛影響食慾、噁心嘔吐、手足皮膚起紅疹水泡和脫皮等,通常會造成全身性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腸病毒最初引起的症狀屬於中醫的「時疫」和「溫病」範疇,是感受了外來的風溫邪氣而發病,屬「熱證」、「實證」、「表證」,當病邪剛剛侵犯身體的肺衛皮毛,身體的自我防衛機制就會出現發熱、咽痛等症狀,這是身體對抗病邪的表現,這時可用清熱解毒的「普濟消毒飲」加減化裁治療,可以幫助緩解喉嚨不適。


▲腸病毒洗手資料照。(圖/疾管署提供)

▲勤洗手是預防腸病毒第一步。(圖/疾管署提供)

如果身體虛弱又沒有及時用藥,病邪就會從身體表面的「衛氣」層深入到身體的「營血」層,導致全身發疹,身體濕氣很重的人,在這個階段會出現手足口水泡,可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化裁治療。

吳宛容提醒,腸病毒症狀變化快速,必須針對病情變化,不斷換藥,但還是「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在腸病毒流行期可用清熱解毒利咽的「金銀花茶」來預防症狀加重,或是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風池等穴位,來加強提升免疫力,幫助抵抗、預防外邪。


【金銀花茶】
製作方法:金銀花5錢、板藍根3錢、連翹3錢、生甘草1.5錢、薄荷1.5錢,將藥材(除了薄荷之外)全放入鍋中,加入1公升的水,煮滾後,用小火熬煮20分鐘,再放入薄荷,放涼後即可飲用。

作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板藍根、生甘草利咽消腫,薄荷清利頭目。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