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質子跨領域與國研院太空中心結盟,發展太空計畫合作新夥伴。(圖/記者嚴云岑攝,下同)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行政院今年1月核定第三期「太空科技長城發展計畫」,將台灣太空產業列為重點項目,為了扶植台灣太空產業供應鏈,國研院太空中心與林口長庚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書(MOA),由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的第五間實驗室,提供太空電子元件的抗輻射測試,確保衛人造衛星上了太空後,元件不受高能粒子影響造成訊號錯誤。
長庚質子放射中心原本用於治療癌症,利用質子在特定深度釋出大能量的特性,精準打擊癌細胞,2015年啟用至今,已收治超過2000位病患,涵蓋肝癌、肺癌、頭頸癌等多種癌症。
為了拓展質子研究,林口長庚與長庚大學共同成立放射醫學研究所,並投入1億元,委託清華大學設計第五間「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邁出跨領域研究第一步,一方面結合質子治療與標靶治療優勢,尋求奈米粒子提升功效;另一方面開發半導體元件抗輻射效應測試平台,協助奈米製程對抗輻射干擾。
▲長庚第五實驗室配置圖。
長庚大學物理研究中心主任趙自強表示,地面上看到的「一閃一閃亮晶晶」,都是在太空中無數核爆產生,地球有大氣層與磁力兩大金鐘罩,阻絕了質子干擾,打到地面的輻射能,以「中子」為主,而中子量能隨著海拔越高,作用力越強。
不過,近50年來半導體有了千倍進展,半導體近年來越做越小,也讓對太空輻射力減弱,實驗室進行的高質子研究,將以醫學為基礎,把質子對DNA的破壞換成電子元件,未來3年預計執行135小時地面、高山、飛行高度的微電子抗輻射測試,確保衛星在太空中能順利運作。
國研院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提到,太空環境十分險峻,各種天體會向外輻射電磁波,甚至是輻射高能粒子,這些高能粒子照射在矽晶片上會形成不可預測的電流,進而改變電子元件的信號而造成系統功能失常,需重新開機以恢復正常運作,嚴重情況則可能造成電子零件損壞,最終無法執行任務。
▲國研院人造衛星模型。
雖然電子元件都有降低輻射影響的保護設計,但最好的策略為模擬類似太空的險峻環境先行測試,挑選出具抗幅射的電子元件,才能保證衛星在太空中正確可靠的執行太空任務。目前規劃在地面利用高能質子束進行模擬電子元件的抗輻射測試,是一項很好的驗證方式。
林俊良表示,台灣人造衛星的抗輻射驗證與篩選,過去都需要送到送到國外做測試,費用十分可觀,且5至6年才能發展一顆衛星,與長庚質子治療中心及長庚大學團隊結盟後,首要目標是先發展通用平台,未來電子元件就可直接套用,將可大幅節省國產太空元件開發時間與成本。
▼長庚醫院與太空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書。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