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 專家搖頭:除非符合這2情況...

癢,皮膚炎。(示意圖/達志影像)

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專家搖頭:除非符合這2情況...。(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嚴云岑/綜合報導

類固醇名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於紅斑性狼瘡、腎絲球腎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近日網路流傳,「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讓許多服藥族群好擔心。對此,食藥署表示,除非是自行購買含類固醇的藥物服用,或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服用類固醇,才會造成身體傷害。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是人體內即可自行合成的腎上腺荷爾蒙的一種,具有抗發炎、免疫系統調節及止痛的作用,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氣喘、過敏性疾病等有一定治療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類固醇在體內可以促進或分解肌肉、脂肪、皮膚,但使用類固醇需依據病情適度控制類固醇用量,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確實可能會出現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瘀青,也容易有青春痘、色素沉澱等其他皮膚相關副作用,導致患者誤解為皮膚疾病。

此外,口服類固醇也會造成體重增加,如月亮臉、腹部堆積脂肪;頸背部突起,俗稱水牛背,血糖增高、消化道潰瘍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

食藥署提醒,民眾勿亂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而且類固醇依藥品風險可分為處方藥及指示藥,若為處方藥,需經由醫生診斷及處方後才能使用;若為指示藥,則需依照醫師、藥師指示,或藥品外盒及仿單的標示內容使用,這樣才能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