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教民眾用「豆漿加熱」快速判斷蛋白質濃度。(圖/記者趙于婷攝,下同)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豆漿含有豐富蛋白質、大豆異黃酮等營養成分,是不少人健康飲品第一選擇,但市面上豆漿產品百百種,到底該怎麼選才能選到蛋白質濃度最高的豆漿?對此,營養師也分享3步驟「豆漿加熱判斷濃度法」,只要將豆漿隔水加熱,表面越快出現豆皮的,代表濃度越高。
由於近幾年健康意識抬頭,豆漿是很多人早餐、運動後的選擇,董氏基金會也進一步調查市面上115種豆漿產品,結果發現不少豆漿添加糖大於23公克,喝2瓶就快超過國健署建議每日糖攝取上限50公克以下,另外,更有幾款未依照《食安法》標示「糖」、蛋白質含量小於2%,未達豆奶需含2.6%蛋白質以上的標準,品名確標示豆漿。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指出,豆漿就是豆奶,但豆漿製品根據蛋白質含量而有不同種類,大豆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成乳狀飲料、蛋白質達2%以上標示「調製豆奶」,含50%以上豆奶原料,以大豆或大豆蛋白產品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成乳狀飲料,必要時得添加營養劑及風味料、蛋白質含量2.6%以上則是「豆漿/豆奶」。
▲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面上豆漿部分有含糖量超標的問題。
除了調查發現多款豆漿產品蛋白質未達標準、含糖量偏高和未標示糖份之外,早餐店的豆漿更可能暗藏相同地雷!營養師莫雅淳說,傳統豆漿店、早餐店販售的散裝豆漿,大多無標示營養成分,建議可透過豆漿加熱判斷濃度法,簡易比較豆漿濃度,豆漿愈濃會愈快出現豆皮,愈稀就愈慢出現。
另外,在豆漿的攝取上,莫雅淳建議,早餐或運動後均可挑選低糖、微糖或無糖豆漿補充蛋白質,運動後喝豆漿也可幫助肌肉生長,避免身體蛋白質因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而耗損;而素食者以豆類製品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在選擇大豆飲品時,也應選擇蛋白質高、低糖之產品,建議不論是否素食每日豆漿攝取皆以1~2杯為宜。
【豆漿簡易判斷濃度法】
1.將豆漿隔水加熱(豆漿倒入碗中,把碗放在水中加熱)。
2.表面出現結皮或紋路時(約90度)關火,並開始計時。
3.可使用電風扇或扇子搧風,但風勢不可過大以免影響豆皮成形,若80秒內表面出現完整皺褶狀豆皮,代表豆漿濃度較高,若表面為不完整的破碎狀,代表豆漿濃度較稀。
讀者迴響